首頁>文化>

北嶽廟,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北嶽街,是封建帝王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古建、壁畫、碑碣雕刻三大瑰寶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北嶽廟,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主體建築形成“田”字佈局,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登嶽橋、神門、牌坊、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德寧之殿內東西兩壁是唐代畫聖吳道子巨幅壁畫《天宮圖》,各高8米,長18米,東壁內容為:“雲行雨施”、西壁為:“萬國咸寧”。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生動,線條流暢,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國珍貴的藝術瑰寶,以其畫幅大、人物大、氣派著稱於世。

北嶽廟中軸線兩側還有東、西昭福門、大小碑樓六座。

北嶽廟現存碑、碣230餘通,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各代碑刻均有,真、草、隸、篆、行草書等字型俱全,見證了華夏書法藝術演化程序和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歎為觀止。

北嶽廟碑刻除重修碑記、祭文、告文,詩詞,蘇軾《中山鬆醪賦》、趙孟頫《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楊伯公神道碑銘》、《朱元璋碑》等,不乏佳作,文中對歷史上部分知名人物有所涉及,為對這些人的研究提供了史料。這些碑刻在國家級碑刻文物中也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珍品。

通過,北嶽廟的第一道神門已經沒有了,第二道門前的牌坊旁也只剩下了遺址。

跨過,朝嶽門,迎面看到的就是“御香亭”,上方懸匾額是是已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文增題寫。

御香亭為平面八角形,三層簷,布瓦頂,花琉璃脊,內外簷柱各八根,四面設券門,臺基高1.5米,玲瓏俊俏,系明代建築,新中國建立後重修,儲存完好。它是皇帝舉行祭祀大典之前更衣的地方,所以也叫更衣亭。這個亭子中間原來有一座用石頭做的香爐。每當皇帝祭祀那天,有人便早早點燃爐內撒滿的松枝、檀香等,使其香菸燎繞。皇帝沐浴更衣後,帶領文武官員前來跪拜,並且親自點燃三柱清香,以謝神恩。

穿過第三道“凌霄門”,那就是俗稱三山門,實為北嶽廟,第四道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兩側是呈對稱格局的東西二碑廊,現存碑刻100多通。從字型上講,真、草、隸、篆、行書各體具全,從時代上說,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宋、元、明、清、民國各個時期都有,可以說這是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門廳上擺放著一快巨碑,那就是《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神道碑銘》。

是古代漢方族神話傳統中的龍之九子之,又名霸下,外形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在一般的廟宇中,據說觸控觸控它就會給人帶來福氣。

《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神道碑銘》,“碑高4.45米、寬1.30米、厚 0.30米 龜趺座,弧形雲龍紋首。碑額篆書,三行,行六字,碑文楷書,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原在曲陽縣羊平村。現存北嶽廟內。該碑文風化嚴重,站在對面都難辨其字,但即便這樣,也有拓片留下的痕跡,也不知拓個什麼勁,估計要是還有拓片價值的話,早就罩上玻璃罩子了。《畿輔碑目》、《寰宇訪碑錄》等金石文獻均有著錄,風化文字部分今據《寰宇訪碑錄》補。此碑是為元朝弘農伯楊瓊而作,立於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大書法家趙孟頫書丹。《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他在北嶽廟儲存的為曲陽籍西羊平村雕刻先人楊瓊的墓誌銘就是楷體,故在趙孟頫存世的書法作品中非常少見且更顯珍貴。

“文介”稱:“楊瓊,祖籍曲陽縣西羊平村,出身於石工世家,其雕刻技藝精湛,元世祖忽必烈詔瓊,瓊以石雕一獅一鼎進獻,被元世祖稱之為‘此絕藝也’遂編籍宮中,命瓊管領燕南諸路石匠,在營造大都城中曾三遷其官,升至領大都路山場石局總管。據史載,天安門外金水橋即參照楊瓊設計的周橋藍圖所造。楊瓊性謹慎,服食儉樸,對下寬厚,人稱‘楊佛子’,卒後葬於故里曲陽縣西羊平村,該碑為楊瓊墓碑。後收藏於北嶽廟中”。

碑文記述了元代曲陽著名的雕刻藝人楊瓊的一生,因其卓越的雕刻技術中統初年統管燕南各路石匠,中統二年,1261年,至至元丁卯年,1276年,統領大都等處山場石局總管。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除武略將軍,判大都留守司,兼少府少監。次年病逝。碑文文字平實簡介,與平淡中見神奇。楊瓊的傑出的雕刻技藝對研究曲陽地區的雕刻歷史和精湛的雕刻技藝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物證據。碑文中也記述了元代的一些基層手工業官職名稱,對於研究元代手工業及其職官體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窗過走廊,簷下廊邊上碑刻是蘇東坡《中山鬆醪賦》碑刻,元祐八年九月(1O93年)至紹聖元年四月(1O94年),蘇東坡任定州知州期間作品。蘇東坡喜釀酒,曾作文贊北嶽之鬆,並以北嶽松脂做鬆醪酒,創作了著名的《中山鬆醪賦》,為蘇東《中山鬆醪賦》傳世手書精品。

此賦為元祐八年九月至紹聖元年四月間,蘇東坡任定州知州期間所作。蘇東坡喜歡釀酒,對釀製方法及原料頗有研究,曾作文贊北嶽之鬆,並以北嶽松脂做鬆醪酒,創作了在文壇久負盛名的《中山鬆醪賦》。本卷書法精美瑰麗,雖姿態百出,但結構緊密,為蘇東坡傳世手書精品之一。

在往前走,那就是三山門,遠遠的便能看到威武裝嚴的“德寧之殿”,殿前則是飛石殿遺址。

飛石殿,相傳為紀念隕石降於曲陽而建,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燒燬,現僅存殿基。相傳舜帝祭祀北嶽恆山,走到曲陽,忽有一石不知從何處飛來,落於舜帝面前,舜帝封此石為安王石,並在此遙祭北嶽;也有一種說法說隕石是從山西渾源恆山飛到曲陽的,有“靈石東飛”的傳說。

當你走到”德寧之殿”,便見上方懸匾額“德寧之殿”四個大字為楷書,筆力雄健,遒勁多姿,頗具顏筋柳骨之風。其字呈顏體風格,但又不完全拘泥於顏體,而是在顏體中揉進了書者之氣,更顯得用筆流暢,氣韻貫通,似顏非顏,毫無呆板之氣、做作之感,趣味橫生,耐人尋味。更需提及的是,該匾字徑1.2米有餘,但大而豐滿,滿而不塞,字大貴肥,卻肥而不肉,而是肉中有骨,骨中有氣,氣勢磅礴,大有擎天接地之勢,將“德”、“寧”之寓意發自書者之心,凝於筆鋒之上,蘊於字行之中,顯於氣勢之外。 根據匾額題款可知,“德寧之殿”四字為“真定路轉運使司經歷官李庭瑞奉誠明真人命書”。

跨入“德寧之殿”眼前一亮,那最為耀眼得就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巨幅彩色壁畫。東、西、北三面牆壁上均繪有巨幅壁畫,描繪天地、五嶽、四瀆之神聚會北嶽恆山的故事。東側壁畫《雲行雨施》,描繪的是眾多天神行雲施雨、普降甘霖的場景,畫中“蒼莽巨龍”蜿蜒盤旋,兩眼光亮,四爪蒼勁,極

顯氣勢。西側壁畫《萬國咸寧》展示了天神們興雲佈雨、為民造福之後返回時的情狀,最高處的“飛天神”為其精華,在當地俗稱“曲陽鬼”,有“曲陽鬼,趙州水”的說法。其相貌猙獰,毛骨森奇,肌肉粗健,橫槍倒戈,宛如騰雲駕霧體,順風飛奔。北壁則繪《北嶽恆山神出行圖》。整殿壁畫畫面完整,佈局疏密得當,繪畫技藝精湛,線條流暢自如,著筆工整,色彩濃淡適度,旗幡衣帶,隨風飄佛,形象優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宋、元藝人仿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畫風所繪。

在大明詔旨碑刻的東側,是“宋宜碑樓”內有一通,立於北齊武平五年(公元574年),《魏故侍中散騎常侍定州刺史司空 邸公之碑》。

“魏故侍中散騎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碑身通高2.38米,寬1.06米,厚0.135米。碑文的撰者和書者均不詳。屬隸楷書法,而多隸意,正值由隸變楷的時代,筆力遒勁,剛柔適度,頗與北魏書法家鄭道昭之筆法相似。

碑文記載了邸珍的生平事蹟,包括他的出身、風度、武功、政績和職位封爵,據《縣誌》載,此人雖官居高位,但人格低下,他投降異族,侵擾中原,暴虐殘忍,不得人心,所以在46歲時便為州人所殺。

在東側往前走便見各種碑樓、碑廊琳立,集中展示了北嶽廟各個時期碑刻。

碑樓

《大唐北嶽恆山封安天王之碑》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立,唐李荃撰文,戴千齡書並篆額,隸書,23行,每行45字。碑高2.7米,寬1.1米。碑文首行題曰“大唐博陵郡北嶽恆山封安天王銘並序”。內容主要是寫唐玄宗封北嶽為安天王之事。《曝書亭集》雲:此碑“筆法純古,遠在韓擇木、蔡有鄰、樑升卿、漲庭珪、史惟則諸家之上,與神廟碑崔鐶書異曲同工”。《隱録軒題識》一書評為“唐碑之最奇”。

《大唐封北嶽安天王碑銘》,碑後列范陽節使安綠山,碑文有頌揚之語云:“常樂安公,曰祿山,國之英也。”傳稱安祿山陽為愚不敏,其奸工於媚上,以天寶七年正月,群臣上尊號,而祿山即樹碑恆嶽,借封爵為辭,而改其上號之意,且誇揚已烈,有“順豐遼海,霜明憲秋”等語,不臣之漸於此。在部分碑刻的側面和陰面還有三百餘名官吏的題名,這些人都為縣級以上的官吏,且其姓名、祖籍、職務、年號一應俱全,這對研究唐至明清一千五百餘年間官職的設定、地域的區劃、名稱,都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有的可補史之缺,可勘史之誤。

大唐定州北嶽恆山靈廟之碑》,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立,韋虛心撰文,陳懷志書丹,29行,行47字,蛟龍碑首,碑額書“大唐定州北嶽恆山靈廟之碑”。高2.77米,寬1.18米。碑文首行題目:大唐北嶽府君之碑。寫的是皇帝遣使祭祀北嶽之事。

碑額及碑文均為行書,端莊秀美,筋骨遒勁,盛氏《蒼潤軒帖跋》評其書法謂在“李北海雲麾之下,法華之上,以其筋骨有餘,而丰度微澀”。

《大唐北嶽祠碑》,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立,張嘉禎撰文並書丹。碑額書“大唐北嶽祠碑”楷書。22行,行48字。高3.88米,寬1.57米。內容主要寫稱頌唐代皇帝重視祭祀,有神保護,藉此迷惑人心,告訴百姓,自己就是“天子”,只要按天子旨意辦事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此碑為楷書字型,筆酣墨飽,氣勢暢達。

張嘉禎官高位顯,曾任戶部、工部尚書,官至宰相,封河東候。此碑系其知定州刺史時所作。據傳,此碑書法甚為民眾歡迎,為了奇貨可居,一商人拓後,將大部分字跡鑿壞,以使高價出售,故碑文字跡破壞嚴重,許多字不能辨識。

《大唐北嶽神廟之碑》,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立,鄭子春撰文,崔鐶隸書,李逖篆碑額。26行,行54字。碑額“大唐北嶽神廟之碑”碑文主要內容宣揚神權靈威、不可違抗的迷信思想。

該碑隸書,遒逸飄灑,體勢方扁。碑文異體字較多,如 “和”作“咊 ”。

《王處直碑》,立於五代時期天佑十三年(公元916年)。無碑額。劉瑞撰文,王知新書丹,全文行草書,27行。

主要內容是五代時期累遷義武節度使王處直重修北嶽廟紀實。王處直生於長安,在公元900年被朱溫大軍擊敗後,被迫依附朱溫。朱溫代唐後,於開平三年(909年)進封王處直為北平王。910年王處直與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共推晉王李克用為盟主,複稱“天祐”年號,說明王處直對唐王朝懷有很深的感情。

謁北嶽廟碑,身高1.9米,寬0.6米,無碑額 ,碑文草書,八行,行十三字。刊刻於明嘉靖辛酉年間,1561年,,欽差巡按直隸監察御史黃紀書,現存北嶽廟內,儲存基本完好。

碑文,此首詩作於明嘉靖辛酉年間,1561年,,詩的前四句寫北嶽神廟護佑神州,受到歷代帝王隆重的封禪與祭拜,後四句讚美北嶽神靈不但能夠布雲施雨,恩澤生靈,還能夠賜賢臣良才於世間,輔佐君王治理國家。“雲氣”、“雨膏”二句,寫出嶽山飛石的神奇與歷代在此祭祀祈雨的靈驗。

黃紀:字子陳,臨川,今江西省臨川,人。《弇山堂別集》卷一??、《江西通志》卷八二均有記載。嘉靖年間中進士,後擢升為御史。嘉靖四十年,直隸廵按御史黃紀勘奏黃花鎮守備太監紀陽貪殘不法,其任巡視居庸關時,曾上疏彈劾黃花鎮守備太監紀陽貪贓枉法,破壞邊防法紀。紀陽被錦衣衛捕至京城,紀陽誣陷黃紀受賄,而黃紀也被帶到京城與紀陽對峙。後受牽連調為大理寺評事。後遷為河南僉事。《江西通志》卷八二記載其“紀儀觀甚偉,遇事果決無所避”。

藝樂齋隨筆歲次庚子年仲春

現任《書法報》社福建寧德工作站站長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史前人類生活狀況成謎,廣西史前遺址出土一物,揭示一個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