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除夕你們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呢?我國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然而稀奇的是,古代春聯居然是兩塊木板,秦朝連正月都沒有!今天竹君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春節的那些奇聞逸事,順便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麼過年的!

我國現行的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那新年到底過的是太陽年還是月亮年呢?在上古時期,人們透過圭表測影來計算太陽年的時間,圭表測影簡單的來說就是在地上杵根棍子,每天測量他影子的長短,其中有一天太陽的影子是最長的,人們就把這天稱為東至,而冬至也被認為是二十四節令的開始,所以古人就把東至定為了新年。但因為當時測量技術的不穩定,東至的日子並不是固定的,他有時候在農曆11月,有時候在農曆12月。

秦始皇嬴政上臺後,廢除了東至過年的習俗,把他改到了農曆十月初一,又因正月的正同他名諱中的政同音,廢除了正月。所以秦朝是沒有正月的。秦滅亡後,漢朝延用了秦歷,可由於秦歷的精準問題,漢武帝又大筆一揮讓司馬遷重修了曆法。於是太初曆就這麼閃亮登場了,他恢復了正月的地位,並確定了新年時間為正月初一,而這個節日在當時被稱為元旦或正旦、正日、元日等。這個元旦和我們現在所說元旦不是一個概念,以前的元旦節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而這一稱呼也從漢王朝一直沿用到了清王朝。

(秦始皇)

其實古人過春節一開始只是為了祭祀神靈,祈求來年有個好年景。他們會準備大量的牲畜和酒作為祭祀神靈的祭品,這就是古人的臘祭,所以農曆12月也稱為臘月。祭祀是一件十分莊重的事,時間長了難免讓人感覺枯燥,難得閒暇的古人在這時就開始進行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走親訪友之類的,於是拜年就這樣慢慢產生了。

民間的拜年都是小打小鬧,一國之主舉辦的party可隆重多了!他不僅是皇家共敘天倫的團圓飯,也是祭祀來年風調雨順的巨大慶典,還是各位大臣獻禮的最佳時機,當然,這禮如果出了差錯,那小命可就難保了。

(李鴻章)

清朝時,駐美公使崔國因在年前發回的一封“拜年帖”遞到了李鴻章的手上,李鴻章看後驚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發現崔國因的“拜年帖”上的印花居然蓋反了。在今天看來,這樣的事情無足輕重,可在當時,這可是要殺頭的大罪!李鴻章作為崔國因的舉薦人,崔若出事他也跑不了,於是他便想了個法子,花了點錢才擺平這件事。

皇家舉辦的官方活動雖然隆重,但民間各種新年習俗也是層出不窮,從漢王朝開始所謂的春節是指從臘8或者臘月23的灶祭一直延續到正月15,其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是其中的重頭戲。

我們現在沿襲的那些新年習俗,在古代其實都是為了驅邪避兇,比如說貼春聯。早期的春聯其實是一張桃符。桃符最早出現於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傳說古代東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樹,桃樹下面有神荼、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果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會把它捆起來喂老虎。所以當時人們就把他們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用於驅邪。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寫下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幾個字,這就是最早的春聯了。到了宋朝人們又把桃木換成了紅紙。“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詩就從側面說明了,當時紙質春聯已經開始在民間興起了。

而春聯真正普及則始於明代,據《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除夕前夜下令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以示慶賀。值得一說的是自唐代起,負責看門的神靈變成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武將。其中的緣由你還記得嗎?

我們都知道春聯是紅色的,可為什麼不是其他顏色呢?這就要從一隻上古大怪獸“年”開始說起!有的地方也叫“夕”!關於這個怪獸的說法太多,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這是個在年底就出來霍霍人類的壞東西!而戰勝他的辦法!就是放爆竹!穿紅衣!貼對聯!守除夕!所以古代的春聯都寫在紅紙上,用於驅邪。紅色也成了我們新年的代表色。

而關於放鞭炮這個習俗起源很難考究,一般的看法是源於殷商時期的歲末祭祀。當時的鞭炮叫做“爆竿”,就是用火燒竹子,讓他發出爆裂之聲,也稱爆竹。直到北宋時期,才出現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稱為“爆仗”,後改為“鞭炮”。

當然了過年的重頭戲絕對是除夕夜的年夜飯!團圓飯已經深深的刻在中國人的靈魂之中了。在古代,年夜飯又叫守歲酒或辭歲酒,辭歲之風在南北朝時期就十分盛行了。有宴自然有酒,當時古人與家人共享的酒被稱為春酒,《詩經》中就有關於春酒的記載,可見團圓飯在周代時就已經出現了。

吃完團圓飯就要開始守歲了,傳說古人為了戰勝年獸!敲鑼打鼓一整夜才把年獸嚇跑,所以守歲又稱熬年!除夕當晚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這樣就能把一切邪祟照跑驅走,而且在守歲之際,孩子們還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在古代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所以又被稱為壓祟錢,晚輩只要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不僅如此,古代的壓歲錢還有壓驚的意思,目前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稱為壓勝錢。守歲和年夜飯一樣都興起於南北朝時期。

瞭解了各種風俗的來歷後,我們再來看看古代人民到底是怎麼過年的!

首先是漢朝,當時的人們會用椒花柏葉浸泡成的酒祭祀神靈和祖先,這種酒還能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順便提一句,我們現在吃的餃子就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年夜飯、守歲、拜年的風俗就慢慢興起了,那個時候的宴席上人們都喝椒柏酒和桃湯。而且當時還出現了一種新年小零食——膠牙糖,小孩子還會玩畫雞、燃爆竹、乞如願等遊戲慶祝新年。

進入唐朝後,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同時還出現了"拜年貼"。"拜年貼"就是現在我們俗稱的新年賀卡!來到宋朝後,因為火藥的發明,燃爆竹變成了放鞭炮。正月穿新衣的習俗也開始興起,桃符也被春牌和春聯替代,春牌就是現在的福字,而餃子也在這個時期正式變成了一道年菜。

再看明朝,這個時期的年節活動就更多了,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而每年正月初一的城隍廟會盛況更是空前!到了正月15還有燈市!對比現在,古代人民的新年生活可謂是豐富多彩!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又把這些晚會、廟會發揚的更加光大!官方慶典層出不窮,拜年形式也是多種多樣!

雖然我們過年的風俗沿襲了幾千年,可到了民國時期突然就被廢除了!為了和世界接軌,當時的政府廢除了農曆採用了公曆,可奈何民怨沸騰,折騰了2次後只能推出了新的政策,稱公曆的新年為元旦!農曆新年叫“春節”!所以算起來稱為“春節”的歷史其實只有100多年

4000年的春節文化發展到今天,給我國人民留下了一筆筆豐富的精神遺產,春節早已不是一個節日,而是我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徵,不僅如此,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當地法定節假日,身為華夏一員我們更應該將春節精神發揚光大,在此新春佳節之際,竹君也祝大家新年快樂,闔家安康!記得關注我哦!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淺談西方繪畫大師以妖媚多情的女性形體油畫,寓意女性的賢惠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