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最完美的東西,看上去就好像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看上去就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的。最直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是彎曲的一樣;最靈巧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是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看上去好似不善言辭一樣。如果人急急擾動,過於急躁,雖寒亦不覺;如果有人心寧體靜,雖然也不覺得。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大辯若訥:“意思是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用語言為自己去辯解,習慣與人去爭論,習慣嘴上不吃虧。但是我們要知道言辯是達不到目的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爭辯的本質就是與人發生正面衝突。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固執己見,大多數人都喜歡跟人辯論。其實,又有哪個人願意被別人說服?又有哪個人願意被別人駁得體無完膚的時候去接受別人的意見呢?

其實,在辯論之後,人們多數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正確的。辯論產生的結果最終是失敗的,也永遠無法獲勝。即使你獲勝了,也會讓對方產生自卑,你傷了他的自尊,而他對你心懷不滿。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少於別人去爭辯,我們要知道當人們被迫放棄自己的意見,同意他人的觀點的時候,就算片面看似被說服,但是心裡會更加固執己見甚至會產生怨恨。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中的大辯不言其中的道理和大辯若訥是相同的道理,大辯不言說得更具體一些。大辯不言是要提醒我們在生活中不要,逞口舌之快,儘量少與別人爭論。我們要知道也許別人不承認你的觀點,也許只是面子下不來,嘴上不想認輸罷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給別人臺階下。

譬如歷史上,宋朝趙匡胤開始當皇帝時,南方尚未統一,南唐李後主文學很好,“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就是李後主的詞。南唐的人才很多,文學家也多,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南唐就派了一位大使徐鉉來了。趙匡胤曉得徐鉉是鼎鼎大名的大文豪、文學家,學問很好,宋朝由哪個來接待他呢?這個就著急了。等於現在,世界有名的學者來做大使,派哪一位學問好的來接待呀?

趙匡胤說:不要忙,我已經有人選了。結果找了一個相貌堂堂,一個大字都不認識的衛士,去接待這位徐鉉大使。這衛士接受了命令,也只好裝起來,坐在上面。大使跟他談哲學啊!經濟啊!科學啊!談了半天,他只嗯嗯嗯!是是是的!請喝酒吧!好好!你好!有道理。搞了好幾天應酬下來,這個徐鉉也得不到一句話!徐鉉想,宋朝趙匡胤是有一套,派了一個接待我的人,我講了好幾天,他一句話也不批評我,也不贊成我,摸不到他的底子,學問到底有多好不知道,心理就垮了。這一個故事,說明“大辯不言”,趙匡胤這一手很厲害,一下就把別人打垮了。你的學問再好,派一個沒學問的人跟你交談,當然這個人也穩得住,如果是沒學問又愛談,那就糟了。所以“大辯不言”,正是這個道理。

總之,我們要明白,語言往往是蒼白的,我們要學會用行動去說話,那時不用你說話,別人就會相信你說的,而這就是老子說的“大辯”的意思。而最高明的言辯和說服就是體現在行動中,就如同我們上篇文章中說的“不言身教”,在課堂上課堂上無須多說,只要自己身體力行,學生就會自然的效仿你的行為;戰場上將軍衝鋒在前,往往比在後面喊破嗓子更為有效果;在組織機構中,領導的模範帶頭作用比規矩制度更管用。所以老子的智慧便是提醒我們,不要與別人爭論,呈口舌之快。想要說服別人,便要拿出行動來。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鬼谷子》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