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為年累得人憔悴,爆竹聲中添一歲。我不知道過年究竟有什麼好處?也不知道年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它讓許多人牽腸掛肚,它讓全國人都在忙忙碌碌。

我琢磨,年就是翻山越嶺越嶺,爬山涉水回家;

年就是買各種各樣的東西送給父母或親朋好友;

年就是精心地準備那頓美味的團圓飯;

年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海闊天空的侃大山,聽聽一家老小的歡聲笑語。

異地過年,人們的心情往往是悽苦難受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們。真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愁腸。

唐朝詩人高適過年時孤身漂泊在外,他寫下了:《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團圓之夜,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卻無法回到故鄉,自然也就無法與家人團聚,這也使得他們骨子裡就充滿了憂愁。

這首詩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寫出獨自漂泊在外的艱辛,一個人無依無靠,使得在除夕夜思念故鄉的親人,在旅館裡很是傷感,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令人傷感的詩。

心中的過年,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吃著好吃的,說著家常話,正如汪曾褀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可事實上,今年有許多人,因為疫情原因不能回家,還飄泊在外。

在萬家團圓的時候,總有人在路上,或漂泊,或忙碌。風雪飄揚時,更想家鄉,爸媽還好嗎?家裡的小橋是否被風雪掩蓋了?人生的滋味有很多種,不能回家過年的悲愁與孤寂,就是其中一種!

今年疫情防控需要,政府號召大家就地過年,意思就是在哪裡工作,就在哪裡過年,減少人員大量流動帶來的交叉感染。初衷是好的。“就地過年”,成為牛年春節的新主題!人和情在哪,年味就在哪。

各級政府積極動員在本地工作的人留下來,並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出臺了許多的溫馨的措施。例如:假期工作提供吃喝、加薪、給補貼,送慰問品,發紅包等等,浙江、江蘇在本地給年補助1000元—2000千元。鼓勵更多的人融入到本地文化活動中。

如今,異地過年和回家過年,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生活上沒有太多的不如意,有的地方還超過家鄉的生活水平。對就地過年的人們來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停下的是回家的腳步,不變的是對年味的期許。

這份年味中有暖意,“年味包裹”成為熱詞,老家的父母透過快遞向就地過年的子女傳遞家鄉“味道”,人民日報網上說:“一位父母給在外地過年的兒子郵去60斤重的包裹,有凍水餃、燻肉、臘腸和本地特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讓人看了確實感動。”

年味中還有新意,在上海,一群外賣騎手專心籌備專屬於他們的“騎士春晚”,預備年三十“上線”,在開心過年的同時把影片發給老家親友,告訴他們一切安好;這份年味中有儀式感。

縱然老家回不去,“就地”也可年味長。在這些暖意、新意、儀式感和獲得感的背後,是中國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對“向上”生活的追求。每一次“向上”,都是在為“向上的中國”積聚能量。

千年的風雨變遷,過年依然有著巨大的魅力,依然是每個中國人一年中最大的精神歸宿。這是因為過年承載著的是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的文化價值密碼。

古代時,從圍爐守歲到挨家拜年,從敲鐘祈福到親朋聚餐……這些過年期間必做的事或活動,讓中國人獲得了文化的歸屬和心靈的安頓。

為了家鄉親人的安全,為了祖國的安寧,我們甚至願意留在異地留崗過年,無論遊子歸不歸,心兒都是團圓的。

因為我們知道,無論在那過年,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都在等你,這千里之遙的溫馨之情,連線著各地漂泊的心。有你在才是年,有情在才有年味。

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來說,人情味才是中國人最深最濃的年味。

轉自:赤城融媒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西周史:西周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