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科技飛速發展之前,馬車還是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在古中國,馬車進入尋常普通老百姓家的日子並不長。而且不同的階層使用的馬車還有一定的等級規制,也就是說輪到最底層的農民百姓,大家出行大多是靠步行,要麼是坐牛或驢拉的板車,遠沒有一些人想象中的豪華。
不過中國的馬車至少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髮明出來了,《戰國策》中還出過“南轅北轍”的成語。但是馬車在漢朝之前,一直是用於戰爭之中的,所以那時的馬車也被稱作為“戰車”。
戰車到底是什麼模樣,秦始皇陵中出土的“秦銅車馬”就向世人完美展示出了距今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馬車的模樣。秦銅車馬是在1980年12月的時候,被髮掘出來的,當時人們在8米深的泥土裡發掘出它的時候,它已經碎成了3000多塊,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完整。
考古人員們經過長達8年的精心修復,才將一號車和二號車分別修復完畢。秦銅車馬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結構最複雜、體型最大的古代馬車,一經問世百年轟動了全球,並被譽為“青銅之冠”。
一號車的四面是敞露的,配備有弩箭、銅盾、箭鏃等各種兵器,在馬車上還有一個站立著的御官俑,所以該車還有一個名字——立車。由於一號車是作為戰車用的,所以其上並沒有二號車身上那麼繁複精美的花紋,但是其中隱藏的“高科技”卻令當時的專家們也始料未及。
而今天要講的傘就屬於秦銅車馬中的一號車。在人們的印象中,傘只不過是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罷了,不需要有什麼特殊的設計,想要鑄造一把青銅傘應該也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但是一號車上的青銅傘可就不一樣了。
古人們毫不疏忽、真實地還原出了這把“戰鬥用傘”,首先這把傘的傘蓋和傘柄頂端是一個青銅齒輪連線起來的,這枚齒輪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齒輪。傘柄的底部和車身也並不是焊死的結構,而是利用木榫結構與車身連線起來的,是個活栓。
也就是說,這把青銅傘是可以拆卸的。把青銅傘拆卸後,人們還會發現,這把傘的傘柄另有玄機。在一些現代影視劇中,總會看到有人將匕首或手槍藏在柺杖中,這把青銅傘的傘柄底部中也同樣藏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尖刺,只要將底部的環扣開啟,尖刺就會出來。
而且傘柄也是可以從中拆卸的,也就是說,在情急的情況下,古人可以將傘拆下,用傘蓋作為盾牌,用傘柄當作短矛。兩千年前,古人就已經能想出這麼巧妙的兵器製造手段,著實讓人連連稱奇。
不過,兩千多年前的傘中所包含的智慧能震驚整個世界,但是兩千多年後,傘也好馬車也罷,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更別說技術上的革新了。正是因為有著封建階級統治的壓制,才會導致本應該利民的“高科技”成為統治者們的爪牙,技術也停止不提前。
但如今的社會已經大不相同,現在正是一個提倡創新的開放而又包容的時代,能不能讓今人的智慧在古人的基礎上更添輝煌,就看各位年輕人們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