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可以說每個人都存在自己的心理問題,古代詩人用詩詞抒發自己的歡喜苦悶,而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我們無法得知。中國的哲思文化在於探求天地奧秘,很少有人關懷人文情緒。一些遇到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的人,向宗教信仰尋求安慰,其實是在選擇逃離自己的俗事問題,而不是直面困難,找到自己的短板克服困難。心理創傷並不影響人的世俗成就,相反有可能會促進人奮發圖強。

孔子是大家公認的先賢,透過《論語》,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著先進教育思想,採用因材施教的老師。他極具個人魅力,經常靜思己過,寬以待人。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影響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無論是國內國外,大家都從孔子的思想裡獲得重大啟發。後人尊稱他為“孔聖人”一點也不為過。

先前簡單通讀了《論語》,除了發現孔子經典歷久彌新的思想外,還看到了孔子對於禮制的偏執。當時並不能理解,孔子為什麼這麼追求禮制,就連祭祀要用活羊都十分講究。八佾(yì)是《論語》的一個章節,八佾指古代樂舞的佇列,一行八個人稱為一佾。古代禮制中天子用八佾,即64人舞蹈隊伍;諸侯用六佾,48人;大夫用四佾,32人。

在八佾中,有孔子對於大夫在自家庭院裡採用八佾的指責,也有進入太廟遇到每件事都問他人的堅持。在別人的觀點裡,孔子每件事都問是不懂禮節,而在孔子自己眼裡,自己雖懂禮節,但詢問他人表現出自己虛心求教,也是對當地禮節的尊重。孔子對於禮的偏執還有很多表現,這裡不一一展開。

正常推行禮教,可以透過上行下效的方法施行。禮教有助於封建王朝的穩固,看重禮教也無可厚非,可孔子的注意力過分傾注在對於禮的堅持就有些異常。當時看到孔子對於禮的偏執,只是有些疑惑,不太瞭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近期,看了一個解讀孔子生平的影片裡發現了真正答案。孔子祖上是貴族後代,孔子的父親也是陬邑大夫。然而,孔子母親卻並不是孔父的正式妻妾。影片指出,由於孔母的地位低下,孔子的身份也就不被孔家認同。《史記·孔子世家》記錄,孔子經常陳列俎(zǔ)豆各種禮器,演習禮儀動作。祭祀是流行於貴族之中的禮教,一個不被家族認可的孔子,只有熟知善用家族禮教,才能有進入貴族的入場券。

對於孔父孔母的記載,《史記》和《孔子家語》有不同版本記錄。《史記》裡將孔子父母的關係定為“野合”,有學者認為古代婚嫁講究適齡,男子年紀應當在16到64之間,女子年紀在14到49之間。孔父當時年齡為66,超過標準,其關係被認定為“野合”。也有學者指出,孔父是士大夫,而孔母屬於賤民階級,因此稱為“野合”。《孔子家語》裡則是詳細的孔母父親指婚的描寫,大家普遍認為其言語近似小說,實際參考性不大。真實的情況各位見仁見智,他人轉述及自己闡述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大家理性看待。

孔子偏執禮教,除了希望國家安定外,還帶有了自己主觀崇拜,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身份認可。這樣說來,《史記》記錄的,孔子由於不被家族認可,從而更加著重學習禮推行禮,似乎更符合邏輯。這是一種心理投射,年少被輕視的情緒,不自覺地投射到外界事物及個人表達上。以上只是作者淺薄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情人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