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然,在現實世界中,人們追求慾望,而且追求滿足慾望的手段,就必然和他人產生紛爭。這樣,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子認為,即使在戰爭這種極端的爭奪中,人也要遵守不爭之德。

人無為也意味著不爭。

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必然去爭奪。人使用工具,就會強化這種爭奪。老子主張遵道而行,無慾和無技,因此,他也反對爭奪,要求不爭。

不爭實際上是道自身的本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道如同水一樣,其本性就是不爭。水能讓萬物生長而不爭奪生存。老子的不爭的核心就是無慾和無技。“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但人沒有慾望和不追求滿足慾望的手段時,他就不會和他人產生爭鬥了。

但不爭並非無能,而是大能。“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為何如此。這在於當人們爭奪的時候,就必然產生勝負成敗,並且會導致永遠的復仇。在無限的爭奪之中,人們不可能成為永遠的勝者。相反,當不爭的時候,人們就沒有勝負,而能自然無為。

老子認為爭奪和不爭不是簡單的對立,而是相關於死亡或者生命。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爭奪是非道的,會帶來死亡;不爭是合道的,會走向生命。

正是因為主張不爭,所以老子反對取天下。“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取天下是妄為,是違反自然之道的行為。因此,取天下最後也只能導致失敗。正是基於這一原因,聖人無為無執,亦即不爭。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戰爭是殺人的活動,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只具有否定性的意義,而不是肯定性的意義。因此,人們不能肯定它,而要否定它。

既然戰爭在本性上是非道的,那麼老子要求人們意識到戰爭的危險性。“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人們不能用戰爭稱霸天下。這是因為戰爭作為殺人的活動會帶來災難。這中災難既會帶給敵人,也會帶給自己。

老子把這種不爭之德也落實到具體的用兵策略:退讓。“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退讓不是無能,而是強大。因此,退讓帶來的不是失敗,而是勝利。人要以不爭去爭,以爭達到不爭。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隋文帝滅陳朝,用的是《孫子兵法》的哪些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