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恕道”對於人生來說,其實是一個極其偉大的狀態。
“恕”看似是原諒了這個世界,但其實是成就了自身,因為人生所有的狀態看似是外在強加在你身上出現的現象,但其實一切都是由自身推己及外的必然結果。
比如對於人生來說,我們在漫長的人生路中,有很多問題看似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但是在這看不見的外界因素之中,許多都是由內在影響而呈現的結果,這也是從心性出發,潛移默化的作用。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人胸懷寬廣,遇人遇事都比較和善,那麼這樣的人生存在的負面問題就較少,因為所有的問題都在他的和善之中逐漸化解,相比之下,一個滿身戾氣,處世奸邪極端的人通常會遇見很多嘈雜和坎坷。
就像郭子儀的人生處事態度一樣,在他平時處事的狀態中,都極盡自己的能力去讓自己呈現一個低姿態的謙和狀態,目的就是避免身居高位而給自己帶來問題。
包括他在處理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之時,都會選擇寬容平和的態度去對待,就是用“忠恕”之道,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保全自身。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強橫逞兇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作為施教的開端。
“強橫逞兇”之人不僅僅是不願意饒恕別人,心胸狹隘,而且他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錯誤,就是性情偏激蠻橫,這是人生處事極其要避免的一個態度。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即便人生有一些嘈雜與坎坷與自身看似沒有關聯,但是在其中看不見的地方也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恕道”能夠決定自身的根本原因。
因為當你選擇以“恕”處世的時候,必然保持著心胸寬廣、善良和氣的狀態,這就是內在修行完滿之後,以此來塑造人身福分的過程。
《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叫: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信”字就是我們樹立人格、處事做人的根本,如果一個人失去誠信,就會孤立無援,所以不可丟棄;一個“恕”字是我們待人接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品德,如果沒有寬容之量,就會變得心胸狹窄,自私自利,所以我們應該終身奉行。
因為自私是不斷向外強勢剝奪利益的姿態,這個強勢剝奪的過程也是違背事物規則的,一個違背規則的事情一定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一個人的貪慾一旦未能實現時,痛苦也就產生了,他甚至會為了這個無法滿足的貪慾,而破壞道義和法律的底線,這個時候便走上了更錯的一步。
不管他的錯誤是存在於自己心中,還是他真的在言行上做出錯誤的一步,這樣的人生都已經成為悲劇了。
所以說拋開自私,保持胸懷寬廣,對人對事都能做到寬恕與平和。
當你有了容人之量,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並且以此推己及人之後,可以最直觀地收穫兩點:
其一:就是內心的救贖,一個內心狹隘的人就是身處地獄,當一個人由此轉變為寬廣平和的那一刻,他本身便得到了救贖。
就像《菜根譚》中所說的一樣:“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矣”,意思就是:如果我們能去除心中的雜念,那麼就會滿腔充滿祥和之氣,隨時隨地都會有春風撲面的感覺,而這種內心充滿祥和之氣的狀態,就是得到救贖的結果。
其二:當一個人願意選擇嚴己寬人,責己容人的時候,與別人的關係也能相處得更加和諧,這也是一切良好的開始。
當初孫臏與龐涓兩人的結局,就是因為龐涓的胸懷狹窄,在坑害了孫臏之後也斷了自己的後路,讓自己走向了人生的深淵。
後來孫臏脫險之後,在馬陵之戰之中用計,使龐涓兵敗身死。
善惡皆有報,而寬容就是主導善惡的重要狀態。
大千世界,人有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生命狀態,我們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世間的任何一個人,更不能讓每一件事情都符合自己的意願,只要這些人與事沒有觸碰道德與法律的底線,我們都無權指責。
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去拿標準去要求別人,而是在寬恕別人的同時,致力於修養自身的完滿。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