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於1912年被孫中山領導下的南京臨時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聘請為教育部部員,教育部遷北京後升任社會教育司科長、教育部僉事,後還兼課於北大、北高師,為“中國小說史”講師。在初到北京的7年中,面對現狀,魯迅憤怒、痛苦、沉默,對國家和民族進行了長期的思索。如《覺醒年代》所說,雖有錢玄同的多次相邀,也考慮陳獨秀的約稿,但他仍不抬筆,也不看好《新青年》,認為上面的文章雖有鋒芒,但沒有抓住中國問題之要害。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對魯迅的影響和震動很大,他的思路霍然開朗,終於找準了目標,拿起了筆(以筆作槍),發出了戰鬥的吶喊,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開始了他光輝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活動,從此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最傑出的思想家,中國現代新文學的偉大奠基人。
周樹人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四卷五號上發表的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具有化時代的歷史價值,它標誌著中國文學從此走向現代、走向世界、走向人民的偉大轉變。《狂人日記》中受社會各方面迫害而患“迫害妄想症(精神病)”者,是一大批反傳統但受壓制的知識分子的化身。《狂人日記》以徹底的、不妥協的批判精神,揭露了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舊中國,封建家族、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吃人”真象,以驚人的思想深度和廣度概括了舊中國的社會生活,從而產生了驚世駭俗的深遠影響。
在《覺醒年代》中,狂人比比皆是,而且越來越多,說明反傳統的新生力量正在壯大,中國人民正在覺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