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亦是傳統節日。

「紅藕青團各祭先」

清明節前兩天,需禁菸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最初的時候,清明只是廿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節氣,與青團並無瓜葛。

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後來除了春祭的傳統,清明節逐漸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在那時候人們的認知中,吃生冷的東西不利於身體健康;但青色的飯食,卻有助於人體陽氣的生長,抵禦寒氣侵入人體。

於是一種關於清明的時令風物,由艾葉製作而成的點心——「清明糰子」便出現了。

「清明糰子」食養價值

熱性、溫性的中藥乃至食物,都能祛除體內寒氣。製作清明糰子的艾葉和糯米都有提升人體的陽氣功效。

【艾草】

《詩經》有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這“蘋”,說的就是艾草。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艾草口感清香,可以去除身體內溼氣和寒邪,提升人體的陽氣。

艾草分大葉艾和小葉艾。大葉艾可薰香鍼灸,驅蚊辟邪;民間常用小葉艾可做青團。

【糯米】

南方稱糯米,北方多稱江米。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有補中益氣、養胃健脾等功效,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古人把艾草稱為「地之陽」,對人體有著諸多好處,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清明前的艾草,幼苗剛好成長到約摸一個手指長度,很是脆嫩,非常適合製作清明糰子。當碧綠的艾草與糯米香混合成一體,鮮嫩軟糯,清甜不膩。

手作「清明糰子」

清代著名文學家和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特別提到:「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

這種「碧玉」,正是艾草的自然顏色。

傳統的清明糰子,都會從做青開始。

焯艾草,是做青的一個關鍵步驟。應儘量保持艾草新鮮嫩綠。煮的時間長則太過,短則不夠,煮到艾草用手輕輕一捏就能斷掉才算合格。而且一定不能蓋鍋蓋,否則艾草會發黃,做出來的可能是“黃綠團”而不是青團了。

鍋中水沸後加入少量食鹽,然後把艾草焯一下,立馬撈出放在冷水裡過一下。

擠去苦水後,打成泥糊狀後混入糯米粉中揉成麵皮,再裹以餡心。放在鍋裡蒸上大約30分鐘就成了一顆顆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清明糰子。

春天的所有期待,就由這一顆蒸好後帶著青草味兒的清明糰子開啟吧。

各地「清明糰子」

每年臨近清明時,南方各地的人們便依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餡,做成各種的令人垂涎欲滴的清明糰子。

上海和寧波一帶,「清明糰子」被叫做“青團”;在浙江紹興稱為青麻餈;台州則稱為青餣;到了溫州人化身“清明餅”;只有在江蘇宜興叫做青糰子;粵東及臺灣地區,稱為艾粄;而閩南和潮汕地區,稱為艾粿;粵北及江西地區的客家人,則稱之為艾米果;西南地區的貴州人叫做清明粑;而成都人更發揮想象力,將糯米粉換成麵粉,裹上艾草,做成艾蒿饃饃,炸著吃,喜歡吃辣的,可以撒辣椒麵……

不同的做法使口味也產生了差異,甜的、鹹的;蒸的、炸的……

【循草木清香,行健康人生】雖然外披春綠、內裹香甜,但這清明糰子為糯米食品,而糯米所含澱粉為支鏈澱粉,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所以大家在食用時不宜貪多,過食不利消化,要根據自己的胃腸情況細嚼慢嚥。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宋代《搗衣圖》中的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