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淺薄,是人生處事之中極大的弊病。

如果說善良與厚道,是奉養德行、修養心性的根本,那麼淺薄就是對應著善良與厚道,完全相反的人生態度。

淺薄的人會帶著自己極其偏執而又狹隘的認知與人處事,他們在與人發生利益矛盾的時候,通常會過度斤斤計較,而且在某些關鍵時刻,甚至會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得失而不顧人生大義,只為滿足自己貪婪的慾望。

而“淺薄”產生的危害則是,不僅會封固了自己的腳步,也會因為自身的無知與狹隘,在無形之中傷害了身邊的許多人。

因為從人性自我修養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得到救贖的根本,首先就是自己能夠跳出膚淺的認知,站在更高更遠的狀態去審視人生,用更厚道善良的方式修養自己的心性。但是世間淺薄者,恰恰是在這種狀態上背道而馳的行徑,他們需要用一生為自己的陰暗付出代價,也會帶著這種陰暗去遮擋著別人的光芒。

在《圍爐夜話》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為什麼厭惡鄉愿呢,就是因為這種人表裡不一,表面看上去忠厚廉潔,但是內心並不是如此,這種人心中存在的虛偽矯飾,何其卑劣。孔子為什麼厭惡鄙夫呢?就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大局出發,只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內涵的俗物。

孔子在《論語》之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叫:鄉愿,德之賊也。

對於“鄉愿”之人來說,他們就像是漠大世界中的井底之蛙一樣,只是帶著自己狹隘的角度去審視這個世界,用自己的虛偽去掩飾自己的卑劣。

而“鄙夫”之人,就是不明大義,不知精神價值重於個人利益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從未顧及大體也,只有既得的利益,不管在任何場合,哪怕破壞社會規則以及人生道義,也要謀求自己所祈求的個人得失。

他們總是用這種自私,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心理,期望獲得最大利益。

兩者之間看似相異,但其實都有著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淺薄,他們的淺薄除了能夠傷害別人,最後也會釀成自身一生的悲劇。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之時,晉國輔國大臣智伯在貪慾的蠱惑下,公然向韓、魏、趙三家索要土地,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廝殺。

智伯打算吞併這三家勢力,於是向他們三家索要地盤,當韓、魏兩方交出地盤之後,趙襄子執意不給,並且退守晉陽。

智伯就打算率領韓、魏兩家圍攻晉陽,最後韓、魏兩國考慮到自己以後的處境問題,就聯合趙襄子三家共同對抗智伯。

最後就在晉陽即將被攻陷的時候,韓、趙、魏裡應外合,共同滅了智氏,還將智伯的頭顱做成飲酒的器皿。

二、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見識淺薄之中沒有比苟且眼前所得更為見識淺薄的了;而昏庸之中沒有比貪婪卑鄙而更為昏庸的人了。

如果淺薄是人生最大的弊病,那麼貪慾就是導致淺薄的罪魁禍首。

人為何會淺薄,就是因為執著於當下的利益,被物質慾望衝昏了頭腦,就像假道伐虢之中的虞國君主一樣,就是因為貪戀錢財,借路給晉國,最後才導致自己葬身亡國,所以想要擺脫淺薄的根本,就是收斂自己的貪慾。

《道德經》之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人生只有懂得知足當下,從長遠的方向考慮,注重修養自身德行,而不是一味向外祈求,才能合理平衡自己的人生,以此來避開將要出現的禍患,這才能夠避免淺薄給自身帶來問題。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用膚淺狹隘的態度執著於眼前的利益,強行索取不道義的錢財,不僅僅會損害他人利益,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問題。

人生不拘束於小節,不苟且於淺薄,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應該看清的人生。

有一句話叫性格決定人生,而所謂的性格根本,就是自己的認知以及思維,能夠具備一個更高遠的思維,站在更高遠的角度審視自己當下的人生,發現自己當下存在的環境以及意識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會讓人生有一個更好的突破。

只有完成從“井底”到“井外”的轉換之後,你的人生才能會有另一番新生,所以收斂貪慾,摒棄淺薄,才是人生的當務之急。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崑崙山發現萬年巖壁,畫了一架“飛機”,難道史前文明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