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們需要什麼,需要真正的文化自信,讓我們用我們的文化豐富我們的生活,不要再讓什麼日韓文化,歐美文化在我們的社會中大行其道,荼毒沒有是非辨別能力的年輕人,我們的下一代。

“文化自信”到底是什麼?

其實所謂文化,講的是一種制度、風俗以及如何處更人情世故等的綜合體現,這種體現被人們高度總結成“文化”二字。

在古代,人們深知“文化”二字的重要性,於是從人類文明出現開始,人們就開始把如何處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方法總結成“文化”,即“以文而化之”的意思。

所謂“文”,講的是方式或方法,即一種解決人與人之間或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處的方法,如古人習慣將這種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文”的方法,另一種是“武”的方式,以“文”的方法來說解決就稱之為“文化”,以“武”的方式來解決就稱之為“武化”,而“化”更關注的則是目的,即解決的物件與目的。

因此,“文化”本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深厚的內涵。

而“自信”二字,則是相對的一個概念,如“文”比“武”好,那麼,“文”就比“武”有自信,又如學習知識,一個人學到的知識越高,往往就會越有自信。

所以,“文化自信”其實也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它所強調的是一種制度、規則以及行為方式等綜合的優越性,進一步的說,這種相對於其它地方“文化”的優越性,沒有這種優越性,就無法做到真正的“自信”,而這種“自信”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即:

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與質量不斷的提高,而不是在走下坡路。

因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可以有效證明“文化”的合理性以及優越性,即自信,反之,則只能說是沒有自信。

二、個人的尊嚴得到保障

所謂尊嚴,所關注的生活、地位、工作、行為等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以及延續,這是體現“文化自信”的第二個內容。

若是這些得不到保障,當然不可能談優越性,更不可能有“自信”。

三、各種制度以及行為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體現出優越性以及延續性

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優越性,其實可以從外部人接受的情況事業判定,如好萊塢的電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就足以說明“它”本身所帶有的優越性,儘管有些人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卻不能否認“它”確實影響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所接受。

因此,“文化自信”的第三個體現,在於這種“文化”是否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換句話說,某種“文化”再好,若是沒有人接受,又如何能夠談“自信”呢?

所以,“文化自信”講的是一種整體的優越性,若拋開這種優越性,當然不可能有“自信”可言,文化也不例外。

中國文化數千年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究其根本,就在於中國文化無限嚮往光明與美好,揚清激濁,弘道養正,以兼濟天下、德澤蒼生為最高理想與價值。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程序中,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砥礪前行、前仆後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使中華民族勇於領潮流和時代之先,有所貢獻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優良傳統日益得到鞏固與發揚。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從來不缺少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靠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自覺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膽識與胸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讀書筆記】與唯物主義者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