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從小開始接受的教育是唯物主義,所以反對唯心主義也就很自然的了。
佛教是心的教育,佛學是心的學問,佛法是心地法門,佛則是心的覺悟。由是觀之,佛法決定是唯心的。也正因為如此,滿腦子唯物主義的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佛法也就不容易接受,轉不過彎子啊!
現代中國已經是老齡化社會,如何讓我們這一代老年人,轉過彎子,接受佛陀的教育,得到佛法的利益,順利度過人生最後的最艱難的階段,這是我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
對於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如何簡單明瞭的說服他?這就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一、世界觀:所觀的世界、能觀的心。
何為哲學?哲學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是一種世界觀。其中偏重於精神現象的稱為唯心主義,偏重於物質現象的稱為唯物主義。以世界觀來看待人生問題稱為人生觀,將人生觀概括就成為人生哲理。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理,這些統統都是思想理論,其作用乃是指導人生的行動。
世界觀,這裡有‘所觀的世界’與‘能觀的心’。如果我們對於組成世界觀的這二個要件,從認識上發生了偏差,那麼,這樣的世界觀必然也會產生偏差。
二、所觀的世界:三維空間與超三維空間。
我們現在所有的知識體系(包括哲學)統統都是侷限於三維空間之內的學問。有沒有超三維空間存在?有!現代科學在愛因斯坦著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上,依靠高深的數學,已經推導到十一維空間。然而,如何進入,科學家們無能為力。
早在三千多年前,印度教和佛教的禪定,突破了三維空間。隨著功夫的淺深、突破的維次不同。釋迦牟尼佛突破的是無量維次,故被稱為大覺世尊。
唯物主義講物質決定意識,這是三維空間內的經驗。
生命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是超三維空間的經驗。
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無量維次的整體的經驗,是佛陀親證的境界。
執著於區域性而忽略整體,難免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
三、能觀的心:有體有用。
上面是講,由於我們對‘所觀的世界’,只是區域性,不是整體,所以發生了偏差。
下面要講,我們對於‘能觀的心’同樣的也發生了偏差。
我們的祖先,非常的了不起。告訴我們,對於萬事萬物,要從體用關係上去認識。具體的講,有一個公式,“有體就有用,有用就有體,因體起用,由用顯體。”
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的祖先,對於宇宙的認識,認為宇宙的本源是‘道’,並且用一個圓圈(週而復始、無始無終)來表示,稱之為無極。又認為宇宙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就在圓圈中畫一條S屈線,成為二條動態的陰陽魚,稱之為太極。太極的運動變化依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規律執行。
“無極”是道之體,“太極”為道之用。
佛教明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心(道者心也)。並讓我們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認識心。
體,心的本體,給一個自性本心的標籤。有體就有用,在作用這個層次上,給另外一個標籤,稱為識,心識、神識。按其功用,共有八種: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稱末那識,第八識稱阿賴耶識。心只是一個,功用有八種,意識僅僅是八種功用之一。
由是觀之,大腦意識乃至潛意識並非“心”的全部,若將心定位於意識,不也是一種認區域性為整體的偏差嗎?
四、心之相,空和無。非否定,是肯定。
常人的思惟習慣,既然有一個體,想必就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相存在。於是,自然而然的就將心、大腦、意識三者聯絡在一起。其實,這個世界的許多事物,是以無相的方式存在的。比如磁性,它無相,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透過其吸鐵的作用來認識,這就是“由用顯體”啊!
心亦如此,心的本體無相,有體就有用,我們可以透過其作用,也即是心識,來確認自性本心的存在,“由用顯體”啊!
歷史上,中國的禪宗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偈。例如“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走,橋流水不流”、“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如果不明體用,簡直莫明其妙。
五、佛教之唯心,唯的是心的本體。
將佛教之唯心,等同於哲學上的唯心主義,這是一個誤區。
佛陀的教育,重點在般若,般若是指通達於自性本心的智慧。(注意啊,佛教不是迷信,是智慧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中,極力稱頌心的本體,千方百計讓我們去認識自性本心。“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耳”,“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六祖壇經》中有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所以,佛法是讓我們透過心的作用去覺悟乃至求證心的本體(自性本心)的方法。
六、自性本涅槃。
在佛教中,有一個詞,涅槃。這二個字,代表不生不滅的意思。
我們見到的一切現象均有生滅。每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分分秒秒,是一直在走向死亡。若講生命本無生死,誰人能信?
我們的生命,從自性上講,不生不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自性本涅槃!從身相上說,有生有死,前生後世各不相同,因緣果報貫穿其中。
七、不能錯用其心。
佛法之唯心,唯的是本體之自性本心。佛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直指眾生自性本心。故以佛眼觀之,人人原本都是佛。
但是,對於心的作用,我們世人將其用錯了。錯在什麼地方?錯在用之於攀緣。其結果,心被物轉,心隨境遷,心受繫縛,無法自主自在,一切煩惱由此而生,一切痛苦由此而受。
錯了就要糾正啊!如何糾正?
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佛法八萬四千門,都是圍繞去掉妄想分別執著做文章。也就是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結語:
◎ 所謂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名詞,是將‘心’定位於意識後的產物。
◎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對於‘心’的分析,遠比哲學詳細、深奧得多。佛教不是哲學,但是包含了最高的哲學。
◎ 現代社會,科學高速發展,對於宇宙的時空觀有著全新的認識。其中包括了對超三維空間存在的認同。加上古往今來前生後世的現象不斷岀現。人們終將發現,眼中的世界變了,我們的世界觀為什麼不能隨之而變?!
◎ 當代高僧大德淨空老法師講,“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
◎ 印光祖師講:“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這句話實則就是佛教的“性空緣生”四個字。“性空緣生”就是我人應當樹立的完美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