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左河水
天高晝熱夜來涼,草木蕭疏梧落黃。
日享菊香播小麥,夜喝梨貝養脾腸。
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寒露時節到霜降,種麥莫慌張。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讀著這些生動地諺語和詩句,不敢相信真正的深秋已經在向我們走來!
寒露由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在每年的10月8日、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
史書記載說“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
就是說,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
寒露氣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也是秋季的第5個節氣,已屬深秋。
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
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枕上初寒窗外雨,草階寒露翠欲滴。
寒露時節,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東北和西北地區已經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了。此時溫度降低,夜間涼意襲人,故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諺語。
寒露三候
中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一候:鴻雁來賓
(10月8日~12日)
寒露前五日,鴻雁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此時是最後一批,古人稱後至者為"賓"。
二候:雀入水為蛤
(10月13日~17日)
後五日,鳥雀入大海化為蛤蜊,飛物化為潛物,古人對感知寒風嚴肅的一種說法。
三候:菊有黃華
(10月18日~22日)
再五日,華是花,草木皆因陽氣開花,獨有菊花因陰氣而開花,其色正應晚秋土旺之時。
《禮記》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記載。這時候,菊花已經普遍開放。
寒露習俗
【秋釣邊】
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晒不透,魚兒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此時釣魚易上鉤、易收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釣邊”。
賞花,釣魚,正是出遊的好時節。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
【登高】
此時,中國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觀紅葉】
寒露,是登高賞紅葉的好時節。詩云,“霜葉紅於二月花”,說的正是這個季節的美景。
登高而望,極目遠眺,層林盡染,秋風颯颯,黃護葉紅。金秋滿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
【喝寒露茶】
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的清香味。
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後四天所採之茶,謂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為最佳。
【吃芝麻】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於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寒露養生
寒露到來,天氣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
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
養生的重點仍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寒露飲食】
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蔘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此外還應重視室內保持一定溼度,塗擦護膚霜等以保護面板,防止乾裂。
寒露寄語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白雲紅葉,淺霜若銀,蒼山如黛,一派深秋景象,令人心曠神怡,胸懷高遠。
夏日的火熱歸於蕭瑟,雨季的喧鬧歸於寂靜。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活在當下,感受最美的秋寒,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新雁來,暖風滿,雁鳴歡;歸雁去,悲鳴雁,空度闊。秋燈吟雨,曉葉題霜後,忙忙碌碌、惜春嘆秋便又是一年。
露水盈盈,多了一份涼意,過完了這個節氣,就進入到深秋。天氣漸漸的變涼,四季的輪迴就是這麼奇妙,葉綠葉落,周而復始。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