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很多學者因為解不出“良渚”人後來去哪裡了,就想當然的總結道:

良渚先人把良渚文化引向了文明時代。然而,就是這一支在當時可稱為相當發達的古文化,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後,像一顆絢麗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陣後突然神秘地“失蹤”了,給世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到這裡,難道就沒人追問,良渚人消失之謎究竟是什麼?

是海侵摧毀了良渚社會嗎?

是洪澇災害擊敗了良渚古人嗎?

還是戰爭導致了良渚社會的衰竭?

……

在良渚遺址上找不到後繼,是因為良渚文化消失了嗎?答案是,否。

“樹挪死,人挪活”這是千年古訓。

良渚文明的建設非一朝一夕,要讓這樣的民族整體毀滅,這樣的文明徹底終止,無可能!人類的智慧能戰勝自然災害,這才有了傳承。

有虞氏、有虞國、有虞人以及他們的文明,非但沒有被政治消滅,反而不停地進步、發展以及壯大,並透過一代代人不斷往西遷移,使良渚人從最早的有虞國“佔一角”、管一方,發展成後來虞舜的“佔中”、王天下。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有虞國為什麼要進行西遷呢?

答案(之一),可以從史詩古歌中找到,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從中追尋到虞舜王天下的地方在哪裡!

史詩古歌摘錄示之如下:

有山有水、有稻穀、有棉樹,吃米飯/餈粑團……的地方,才是“有虞”嚮往和追求、虞舜定居和王天下的地方!

這樣的地方,能在山西?能在中原?能在東方?想都不用想……

綜合古歌提及的幾點以及對遺蹟、遺物的考證,最終吻合的地方,唯有四川“三星堆遺址”了,而且也只有“三星堆”才能還原虞舜及禹/夏史,失此則失虞、夏文明也。

還原歷史

用以下問題和答案,還原“良渚”傳承史:

①生活在良渚遺址上的人,是誰?(我是誰?)

良渚遺址是“有虞”方國遺址;良渚古人是“有虞”氏族之人,其族居山林、善馴虎,故被稱為“有虞”氏(有虞即有虎);反山墓地是“有虞”方國曆任統治者及配偶之墓;M12號墓主為“虞幕”,其方國號“幕國”。

②他們的祖先是誰,生活在哪裡?(從哪來?)

良渚人之祖源在南方,是遠古“五帝”中的顓頊帝。顓頊後裔有不同分支(古帝王都不是獨子獨孫,故一帝生多支),其中的一支逐漸從南遷往東,最後在東之浙江良渚遺址上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有虞”在良渚延續了數代。

良渚人的後裔,嚮往更美好的生活,於是他們又踏上了西遷之路(東為海,南為先祖已走過的路,北苦寒顓頊另一支後裔就是被流放於此,故剩下西遷最合適)。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生存離不開水,所以古人很早就知道“逐水而居”的道理。良渚後裔溯河西遷,即沿著長江(及其分支江河)逆河而上,尋找宜居之地,最後到了舜這一代抵達“都廣之野”,安居在成都平原。

考古延伸

有傳承,文明才不會終止,人類才得以延續,歷史才有了聯絡,如果說天下一統的“王”文明是主流,那麼家族、方國等小文明就是支流,但不管是主流還是支流,都歸屬於中華文明這條河流,所以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是祖先的“史”事,有傳承,就能串聯在一起。

“有虞”聚居的良渚之地,水系發達,溼潤多雨,地勢平坦,這樣的環境及氣候,易受水患之苦,因為雨一大,海水漲,江水漫,居地、田地就遭殃。都說“過猶不及”,水“過”也一樣……所以良渚人不得不疊土為城,建壩、建庫區,以防水患、以利農耕。

後來“有虞”不斷西遷,到舜時定居三星堆,並在此王天下。舜是顓頊子孫,又是“有虞”後代,所以他的宗教信除了崇拜帝祖顓頊,必然還與“有虞”氏族聯絡緊密。

於是,在他(舜)王天下的地方(三星堆遺址),才會出現諸多的“虞”(虎)元素,因為這就是“炎黃子孫”的信仰傳承——崇“祖”。

舜後之禹,因為對長江水患,治理得當,他透過分流疏水的辦法,徹底解決了長江流域長久以來的水患,能前人所不能,造福百姓、流芳千古,禹也因此得以王天下。

大禹治水事件裡,既是水患存在的延傳,也是水患煩惱的終結。

“雁過留聲,人過留痕”,循著古人留下的遺蹟,我們能一步步還原他們的過去,例如可以經由良渚遺址,追尋良渚古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例如,透過“三星堆遺址”,我們可以追尋虞舜、禹/夏等天下一統的“王”國文明……

夏,古傳承有“西夏”之說,但其真實本意,正如《博物志·異聞》中費昌問馮夷:

費昌問:“何者為殷?何者為夏?”

馮夷曰:“西夏東殷。”

意思即夏在西,殷(商)在東。但若不知“中”,何曉西、東?

古馮夷之答,即是以堯都『翼州』為“中”,夏位其西,殷位其東,故曰“西夏東殷”。

今人卻把“夏”、“虞”、“唐”的王都一股腦的定在黃河以西、以北的“二里頭”、“陶寺”,但我確信,歷史最終會告訴我們,這是天大的笑話,僅是玩笑一下無傷大雅,若誤人則有害了。

(連刊文章,未完待續……)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珍重親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