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不同文字的背後都有著一種文明或者文化的存在。對於我國來說,漢字既是我們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華夏文明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作為與“表音文字”體系有著巨大差別的“表意文字”,無疑在現今世界上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

正是因為表意文字的特性,才能使得華夏大地說著不同方言的人們至少可以透過文字無障礙的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

秦始皇的書同文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融合

而伴隨著華夏文明的傳播,作為華夏文明重要載體的漢字也對周邊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其中不僅包括了在陸地上相連的朝鮮半島和越南等,更是連隔海相望的日本也為之折服。

但中國因為閉關鎖國的封建統治,近代以來國力逐漸衰弱,屢屢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辱,甚至連曾經的“倭寇之國”都能堂而皇之的侵佔大批領土,這種情形各個藩屬國自然是看在眼中。

文字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能夠廣泛傳播必然是因為文明的高度發達,才會讓世界各國有著學習的動力,但近代中國這種衰弱的國力顯然不足以支撐漢字繼續維持。

腐朽落後的大清無法支撐強勢的文化地位

於是,在二戰前後,越南和朝鮮半島先後在自己的國家廢除了漢字,轉而使用自己發明的文字,甚至我國都一度考慮過採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做法。

表面上這是文字上的更改,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當初對於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也是藩屬國對曾經的宗主國文化的切割行為。然而,文字切割了,文化卻不好切割,所以我們自己的文化必須要加強保護,不然就會被心懷叵測的外人覬覦。

比如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最近幾天就在尹東柱逝世紀念日時,再次致函某度百科,要求將尹東柱的國籍從“中國”改為“韓國”,而這名教授為什麼熱衷於更改一個我們此前根本沒聽說過的詩人國籍,這背後就是對於文化歸屬權的爭奪。

韓國誠信女子大學

朝鮮諺文是如何被髮明出來的?朝鮮半島又為何會比日本還積極地廢除漢字?今天我就想和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這裡面的前因後果,即——“朝鮮半島廢除漢字始末”

朝鮮半島如何引入漢字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華夏文明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內都是亞洲地區不可撼動的霸主,中華的文字禮法,典章制度對周邊各國也產生了深厚的影響。而在這其中,因為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緊密,所以漢字很早就已經在朝鮮半島紮根。

雖然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的最早時間已無法考證,但至少不會晚於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因為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將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滅亡。

所以,那時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已經被漢帝國納入版圖,並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相當於已經是中國領土,一整套華夏文明的文化與政治規範隨之而來,至少此時使用漢字是一定的。

漢四郡

樂浪郡址出土的“樂浪禮官”瓦當

隨後的公元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南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之後的東漢、曹魏與西晉也皆延續了樂浪郡與玄菟郡的設定。

魏晉時期,高句麗開始攻打樂浪郡,當時佔據樂浪地區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果斷而率治下民眾遷到遼西,這標誌著管轄朝鮮半島的漢四郡徹底成為了高句麗與百濟國爭霸的場所。

雖然漢四郡消失了,但是漢字卻延續了下來。此後一直到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所滅,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割據政權的官方書面文字均使用漢字來記載,而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中也證明了這個事實。

高句麗、新羅、百濟

《集安出土高句麗文物集粹》

7世紀後期,藉助唐朝的力量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的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但8世紀後期開始,新羅與其宗主國唐朝一樣,慢慢陷入了內亂與衰落的窘境。9世紀末,真聖女王統治下的新羅爆發了人民起義,新羅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土崩瓦解,“高麗王朝”正式登場。

高麗王朝時期朝鮮半島雖然被迫先後臣服於契丹、女真等,但吸收中華文化的動作依然沒有停。而到了1270年,由於其透過造船和助軍來配合元軍進攻日本表現了忠誠,從而獲取了元朝的信任。

雖然後期高麗王朝一直受到元朝的控制和影響,但也因為這個原因,朝鮮半島得以更大程度吸收中華文化的機會,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程朱理學”的引進。

高麗

雖然在這個時期高麗上層十分流行辮髮胡服的蒙古文化,但對於漢字的學習使用卻達到了高峰,漢字幾乎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文字。

高麗王朝後期,明朝已經取代元朝統治中國,恭愍王王祺在1369年棄元歸明,次年接受明朝冊封,開始使用洪武年號,成為明朝的屬國。而在王祺被弒後,新王王禑恢復了對元朝(北元)的宗藩關係,雖然與明朝關係緊張,但還是保持了進貢,妄圖兩頭下注。

然而,受到程朱理學影響的新興士大夫們不同意這種兩頭下注的行為,希望“一心事明”,並藉機實行田制改革,打破頑固勢力的統治。

程朱理學

於是,他們與在同北元和倭寇的戰爭中脫穎而出的將領李成桂一拍即合,形成了一股能夠動搖高麗根基的政治力量。

1388年,明朝與高麗發生鐵嶺衛爭端,王禑及其重臣崔瑩決定出兵北伐明朝遼東,而戰功卓越的李成桂則順利成章作為主帥出征,但王禑沒有想到的是,大軍行軍至鴨綠江後便迅速回師攻入首都開京,逼迫王禑退位,敲響了“高麗王朝的喪鐘”

1392年4月,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建國,次年奉明太祖聖旨——“除高麗國名,遵用朝鮮之號”,開啟了500年李氏朝鮮王朝的統治,幾乎完整見證了明清兩朝的興衰。

李成桂

在李氏王朝的大部分時期,強悍的中國都不是朝鮮所能抗衡的,而朝鮮也安心自居為中華的藩屬國,認同華夏文化。甚至在明朝滅亡臣服大清的後,朝鮮還視明朝為中華正統,視清朝為夷狄。

所以,在“以繼承中華正統文化為榮”的朝鮮半島,漢字的地位並沒有隨著明朝的滅亡而降低,仍然是朝鮮半島唯一的官方文字。

朝鮮諺文發明的歷史原因

不過凡事有利必有弊,漢語作為表意文字確實很大程度方便了不同國家的交流,但是“語言”和“文字”的搭配,往往是原配才最適合,讀寫能夠完美融合才是最方便和準確的。

芬蘭學者古斯塔夫認為朝鮮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被部分學者否定,但也側面證明了朝鮮半島的語言和漢語有著較大的區別。

所以,漢字雖然學會了之後使用很方便,但是對於古代落後的教育體系來說,向大眾普及起來是十分困難的。即使是在說漢語的封建中國,都無法做到教育大部分民眾都能識字寫字,更何況是在不說漢語的朝鮮,對於普通朝鮮民眾來說,掌握漢字幾乎是不可能的。

根據文獻記載,從朝鮮三國時期初期,朝鮮半島便開始出現了藉助漢字語音或意義的標記方法,來體現朝鮮語的結構、語序和助詞,這種標記方法後被總稱為“吏讀”

吏讀

吏讀

而從名字上大家就能看出,即使是經過本土化改造的漢字,也依然不是給普通朝鮮民眾使用的。有網友已經作過對比,大家可以看看漢字經過“吏讀”演變後是什麼樣的情形:

比如《大明律直解》中有:“凡奴婢毆打家長者借斬,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者絞”的表述。如果用朝鮮吏讀翻譯後就是——“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屬在乙良,並只靳齊,致投在乙良,並只卓裂死齊,失錯投害屬在乙良絞死齊”。

不知道大家看完什麼感受,反正我是懵圈了。但實際從上面的圖片大家可以看出,很多“吏讀”中的漢字並不能當做漢字看,而是作為一種“音標”來使用。

吏讀

如果大家還不明白,我再舉個比較符合時代的話,比如有個人在飯店吃了韓餐,在評價中寫下了——“好吃思密達”,好吃是漢語,而思密達就是藉助了漢字的讀音來表達朝鮮語的助詞。

如果你不知道思密達是個語氣詞,非要按照漢字的意思去理解,可不就亂了。所以這種方式只有朝鮮官員自己才能認識。但即使是這樣,漢字畢竟是一種表意文字,本就不能當做注音來使用,這也使得即使是本土化之後的漢字,依然只有“部分精英人士”會讀

即使經過改造,吏讀也不是普通民眾使用的文字

而絕大多數朝鮮民眾不但沒有學習漢字的資源,連自己說的話都無法正常記錄下來,很多人甚至還在靠簡單的符號來記錄事物。但這種文化壟斷也是統治階級掌握權力的方式之一,自然也沒有動力去解決這個問題。

時間來到了15世紀中葉,李氏王朝的“世宗大王李祹”出於實用和民族自尊使命感,決心創制朝鮮文解決這一問題,便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學者創制了朝鮮字母。

1446年,朝鮮半島上正式頒佈了《訓民正音》,這種朝鮮文字母由11個母音和28個子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在幾小時內學會。

雖然這種表音文字畢竟在準確性上與漢字無法相比,不過至少朝鮮民眾有了可以記錄文字的方式,讓普通朝鮮百姓有了能說就能寫的權利,不用再擔心口語和書面語匹配不上的情況,這對於整個朝鮮半島絕對是個重大利好。

但世宗大王頒佈的《訓民正音》卻遭受到了朝鮮上層士大夫們的抵制,具體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這種不好好學習漢字而自創文字的方式,有種和中華文明疏遠的意味,在他們看來是“自居夷狄”;二是如果民眾都有了識字讀書的能力,會極大程度地威脅到他們的“文化壟斷地位”

以崔萬理為首計程車大夫更是痛心疾首,他憤怒地公開責難世宗——“拋棄漢字就是自甘墮落倒和夷狄為伍,更有愧於大明的恩德,朝鮮千年來的文化積澱將毀於一旦!”

劇照

所以,即使有了可以更好地符合自己的民族語言的表音文字,諺文也長期不被朝鮮王朝主流社會接納。李氏王朝最著名的暴君燕山君竟然還發起過毀滅諺文的運動,使用諺文的朝鮮民眾會被嚴懲甚至殺頭,諺文書籍幾乎被毀滅殆盡。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朝鮮半島的主流仍是使用漢字,諺文則是一種類似“漢語拼音”的輔助工具。但漢字畢竟推行起來很困難,所以可以說,歷史上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民眾從來就沒有完整地學會過漢字系統。

中原文明沒落,申採浩創造朝鮮新史觀

1853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倒幕運動風起雲湧,並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進行“明治維新”,綜合國力及社會風貌有了長足進步,更是將此前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先後廢除或修改,逐漸成為——“亞洲工業化強國”

明治天皇

而反觀曾經強盛的大清,不但在鴉片戰爭之後輪番被西方列強按在地上摩擦,就連曾經被稱作倭寇的日本都能在甲午戰爭中重創大清,並將其勢力完全趕出朝鮮半島。

這不僅是實際利益的巨大損失,更是使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文化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打擊,半島尊奉中華文化的“事大派”徹底消亡。

面對日漸衰弱的大清和虎視眈眈的日本,朝鮮半島的有志之士很早祭出了“民族主義”的大旗,希望透過民族主義來團結朝鮮民眾。

在民族主義者中,申採浩絕對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朝鮮上古史》一書“創造性”地建立起一套朝鮮歷史體系,這本書中鼓吹朝鮮民族是傳說中的人物檀君的後代,扶余則為民族的起源,用檀君神話取代外來始祖箕子的歷史。

申採浩

而民族主義創造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就是樹立一個共同的民族敵人,在那個時代,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者第一個討伐物件是日本,其次便是大清。

既然是聲討的目標,那自然首先要摒棄此前自詡的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身份,漢字便是首當其衝的物件,朝鮮掀起“文明開化運動”,字母化的諺文又被撿了起來。

共同的文字確實是能夠將一個民族聯結起來的重要紐帶,於是一些民間團體開始推動“訓民正音”的振興運動,主張摒棄漢字,使諺文得到快速傳播,而且大清也在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承認朝鮮半島為獨立的國家。

韓國開國皇帝高宗稱帝儀式

1897年,韓國開國皇帝高宗將朝鮮國號更改為“大韓帝國”,隨後其國內的純漢字文獻便開始消失,開始使用“漢諺混寫”的模式進行書寫,只有用到漢字詞時才用漢字書寫,這讓朝鮮的民族主義者為之振奮。

但好景不長,日本人幫助朝鮮半島獨立可不是做慈善,而是為了自己侵略行為做的鋪墊。終於,在1910年,擁有五百多年曆史的朝鮮李氏王朝為日本所滅,大韓帝國正式亡國,朝鮮半島成為了日本領土的一部分。

日韓合併條約

雖然日本人一開始為了削弱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殘餘影響力,還在《朝鮮教育令》中故意規定了朝鮮語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推動了諺文普及。但此時朝鮮半島作為日本領土,其官方文字並沒有隨著大清勢力的退出也順勢變為“諺文”,而是順理成章的使用“日文”。

而在殖民統治後期,日本人也露出了獠牙,開始在朝鮮半島強行實施日文的教育,並禁止諺文的傳播和推廣,諺文徹底沒了生存空間,處處被打壓。而因為日文中有大量漢字存在,“漢字”也更加令朝鮮民族主義者不滿,成為了——“殖民主義的象徵文化”

隨著亡國之恨和長期被外族左右的悲情記憶不斷髮酵,短短几十年間,漢字被迅速汙名化。原本推崇漢字的半島精英人士也紛紛開始像嫌棄日本假名一樣嫌棄漢字。

在那時的朝鮮,使用諺文便是愛國的象徵,唯有使用這種“民族的固有文字”的朝鮮人才能被視為一個真正的朝鮮人。

半島光復,廢除漢字成為南北半島的共同選擇

因為對日本人的仇恨,漢字作為殖民主義的象徵被很多朝鮮民眾反感,而諺文作為一種完全配合朝鮮語發明出來表音文字,也十分容易學習和推廣,從普及教育角度也是很好的選擇,這點對於致力於民族崛起的半島很重要。

所以,在二戰結束後,雖然朝鮮半島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分裂成南北兩國,但無論是南北哪一邊的政府,都決定摒棄漢字,使用諺文做為國家的文字象徵。

1948年,韓國的李承晚政權推出了《韓文專用法》,正式廢除了漢字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官方文字地位,並將諺文規定為官方文字,規定政府公文必須使用韓文。

李承晚

不過考慮到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漢諺混用的模式,所以也給出了一定的過渡期,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還允許小學進行一定的漢字教育。

而朴正熙上臺後,曾經名為“高木正雄”,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長盛讚的大韓奸卻表現出了強烈的排外政策,迅速頒佈《漢字廢止宣言》,禁止在小學教授漢字,私下進行漢字教育的小學老師會因為“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被懲戒或免職。

朴正熙

而在允許教授漢字的初高中,漢字教學課則被改為選修,幾乎不需要考試。所以,在缺乏使用場景的大環境下,到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便開始出現了“只會諺文的年輕韓國人”

但此時因為韓國境內還存在了一批習慣漢諺混寫的中老年人,所以當時的各類出版物還是有著“漢諺混寫”的傳統。

但隨著這批中老年人的逐漸離去,韓國境內的漢字使用比例也逐漸下降,我們可以透過下面不同時代的韓國報紙清晰地看出來。

而與南邊相比,北邊的兄弟則做得更加堅決,金日成主席於1945年就開始發出指示,要求朝鮮內部出版物“不許夾雜使用漢字”,僅僅四五年後,朝鮮境內除了極少的古建築碑文和牌匾外,生活中漢字徹底消失。

所以,我們去韓國旅遊的時候還是能在生活中遇到不少漢字的,比如建築牌匾,路牌路標、報紙名稱、甚至身份證姓名等,可在朝鮮旅遊就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漢字存在的痕跡了。

韓國軍隊有很多使用漢字的痕跡

韓國軍隊公開場合使用漢字

飛機上也有漢字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認為朝鮮人的漢字掌握程度遠低於韓國人。可這樣想你就錯了,因為朝鮮方面雖然廢除漢字比較徹底,但基於金日成主席的訓導——“沒有使用漢字的必要,但有學習漢字的必要”,所以在1968年朝鮮高中便恢復了漢字教育。

此外,漢字在朝鮮是必修課,理論上朝鮮學生在高中畢業前要掌握1800個漢字,甚至很多朝鮮生產的手機都會預裝“漢字詞典”和“漢字學習”的APP。

而且,韓文中會有很多使用英文音譯的詞語,朝鮮文中漢字讀音的字詞比例依然很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朋友聽朝鮮新聞竟然感覺還能聽懂的原因。

漢字存廢問題始終存在

雖然南北半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全盤使用諺文作為官方文字,但畢竟漢字已經在朝鮮半島存在了兩千多年,朝鮮語言中已經存在大量中華文化的痕跡,各種歷史文獻、成語、詩詞都是漢字組成,廢除漢字使得韓國人對本國曆史的認識產生極大消極影響。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只會諺文的年輕一代後,很多韓國的有識之士發現了這個問題,諺文畢竟是一種“表音為主的文字體系”,而長期接受漢文化的半島存在大量漢語詞彙,如果棄用漢字,會導致很多同音不同字的存在。

這在日常溝通中確實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涉及到“嚴謹性較高”的文字工作,諺文的劣勢就凸顯出來,這種表音文字並不夠準確,會帶來很多的歧義。

比如諺文中“義士”和“醫師”的寫法都是(의사),如果韓國學生不瞭解歷史背景,突然看到刺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義士的表述後,很可能會以為安重根是個醫生。

這一點就算是韓國駐華大使館都做了一套生動的圖片來描述,比如“蘋果”和“賠禮”“梨”和“船”,這種廣泛存在的同音不同字的情況,如果用於嚴謹的文字記錄工作,很可能會導致歧義。

韓國駐華大使館製作的圖片

安重根

所以,但凡涉及到嚴謹的文字工作,從業人員往往都會專門去學習漢字,比如歷史專業、法律條文專業等。

不過和古代的朝鮮半島一樣,真正需要用到漢字的人群還是“少數”,所以無論恢復漢字與否,對於絕大多數朝鮮半島民眾來說沒有太大區別。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掌握漢字無論從實用角度還是教育角度,對於半島人民都是好事兒。

《三一獨立宣言》可以說是韓國國寶,但韓國人卻看不懂

北方就不說了,漢字教育已經是必修課之一,而南方的“漢字派”勢力實際上也一直很有市場,在他們的推動下,韓國字上世紀90年代末,已經陸續開始了一些漢字恢復的工作。我挑了幾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具體如下:

(1)1998年,韓國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韓國的路標上開始出現漢字,2000年又開始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

韓國路標

韓國的身份證上也有漢字

(2)2005年1月,制定《國語基本法》,規定“公共機關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用韓文書寫,但在制定總統令時,括號內可以使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

(3)2009年2月,20名前總理共同簽名上書青瓦臺,呼籲政府“強化漢字教育”,提議在韓國的小學正式開設漢字教育課程。政府教育部調查的國民輿論顯示,近90%的受訪者贊成重開漢字教育;

韓國小學課本標註漢字

(5)2020年12月,韓國國民力量黨金睿智在內的10名國會議員發起《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主張“教育用圖書使用韓文書寫,但為了更容易並明確表達含義需同時使用漢字”。

固然,恢復漢字與否是半島民眾的自主選擇,我們作為中國人無法替別人做決定,但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鼓勵學習漢語和漢字從實用角度也必然將會是個正確的選擇。

就像我們不也在鼓勵學習英語麼,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更何況半島還有這麼長的“漢字使用歷史”

韓國復建光化門恢復漢字牌匾

在東亞局勢的大背景下,相信未來的某一天,漢字終將在世界範圍內佔據和英語一樣的優勢地位,而此前廢止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國家開始重新審視漢字便是一個好的訊號。

2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萬多年前的隧道,確認不是人類所建,但也並非史前文明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