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愛是“仁愛”,是愛人有先有後,先愛父母,其次親朋好友,然後普通人,逐漸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不分先後,一視同仁。墨子認為只有愛別人,別人才愛自己,愛是同等的愛,是一視同仁的不分先後的愛。這兩種愛的理論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細細分析,愛不會是絕對的平等與公平的,我們在愛情與親情裡尤其是愛情具有排他性,所以不可能也不會與別人相同。
其實,真正的愛是雙方的付出,雙方的給予。即使我們平等地去對待別人,給予別人相同的愛,但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不知道感恩,那麼會感恩的人,必然會獲得更多更持久的愛,而不知道感恩的人,別人就不會給予長期無償的愛了。
就算我們伸出手指都有長有短,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上有的人能力超強,各方面都優異,就會吸引多的關注與愛。而有的人平庸沒有特長或者能力有限,或者欠缺,就得不到關注,得不到別人的愛,這都是正常的。因此,愛在一定環境中是不會絕對公平的。這樣看孔子的仁愛就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管理者或者家長,過度的偏愛,就會導致內部出現問題與矛盾,就要協調好各個部門與人員之間的關係,儘量做到相對的公平。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渴望受到公平與公正的待遇,如果失去了公平,就會有抱怨,出現矛盾。
綜上所述,如果普通的人儒家的仁愛思想就是對的,但是作為管理者或者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適合墨家的“兼愛”。在一定條件下儘量的相對的公平的愛也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要想實現公平必須瞭解每個人的喜好,瞭解其弱點與優點,掌握他們真正喜歡的的是什麼,並且和管理的目標結合起來。實行有“愛”的管理。
不過這只是一個理論,而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複雜局面,這就非常考驗管理者的素質與能力。所以實現公正與公平的愛有些困難,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與探索,不斷地學習與進步,需要我們很多人共同的努力。
認知美、探尋美、
發現美、熱愛美。
追尋美的足跡,
過美麗人生。
用美麗文字,
愉悅心靈。
編者茹立文,
文學愛好者,
喜歡文學與詩歌。
願生活與詩常相伴,
願歲月與美常相依!
圖片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