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信口雌黃”出自古代一位美男子,雌黃又是何物?
文:枯木
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胡說亂語或顛倒黑白,用來形容的成語和詞語很多,其中成語“信口開河”和“信口雌黃”較為常見,然而二者含義和出處不同。
“信口開河”本為“信口開合”,本指嘴隨意開合,最早出現該詞為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第四折:“你那裡休聒(guō),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他命福是如何?”指漫無根據地胡說亂道或者誇張事實,後來逐漸用“河”替代“合”,從而演變成成語“信口開河”。
“信口雌黃”的含義則略有不同,不但具有胡說誇張之嫌,而且更多地指顛倒黑白、歪曲事實的說法,語意要比“信口開河”更深更嚴厲。那麼,“信口雌黃”詞義怎麼解釋?典故出自何處?我們先來解釋什麼叫雌黃?
(礦物標本雌黃和雄黃共生礦)
雌黃本指一種礦物質,和雄黃相對,大多數的雌黃和雄黃一起在低溫熱液礦床和硫質火山噴氣孔產生,屬於共生礦物。雌黃和雄黃共生礦在我國主要產地為湖南慈利縣和雲南南華縣等地,區別在於,雄黃主含四硫化四砷(As4S4),桔紅色或橘紅色,暴露於空氣中易碎裂成橙黃色粉末,常用來做中藥,具有解毒殺蟲,燥溼祛痰,截瘧之功效;而雌黃主含三硫化二砷(As2S3),檸檬黃色,條痕為鮮黃色,暴露空氣中易變為暗淡,有劇毒。
(雄黃)
雌黃雖然有劇毒,不過在古代卻應用在多方面,非常受歡迎。首先是作為中藥,《神農本草經》裡面將雌黃列為中品,用作殺蟲、解毒、消腫等,現代因為劇毒已經禁止使用。其次,雌黃還是優質繪畫顏料,因為顏色明亮清晰,是繪畫黃色最佳顏料,因而被東西方畫家廣泛應用,諸如我國敦煌莫高窟壁畫,就廣泛使用雌黃顏料。
雌黃另外一個主要應用,就是和古代女子化妝品有關。古代最初女士化妝用品,是用鉛和醋酸冶煉出來的鉛粉(鹼式碳酸鉛),為白色粉末,有毒(古人並不甚瞭解)。鉛粉作為化妝品,最遲在漢代就已經應廣泛應用,也叫鉛白、鉛花、鉛華等,諸如漢天文學家張衡所作的《定情賦》有“思在面為鉛華兮,患離塵而無光”;曹魏時期曹植的《洛神賦》中形容宓妃“芳澤無加,鉛華弗御”;南北朝蕭綱《茱萸女》有“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等等。
然而鉛粉過於偏白,略顯誇張,後來人們發現用鉛白和雌黃以適當比例混合後,顏色和人的膚色極為相似,即顯得粉白,而又接近膚色,因而很受女子歡迎,於是被稱為“鉛黃”,成為女子化妝必備品。鉛黃應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使用,到了唐代成為流行,諸如白居易《酬盧秘書二十韻》有“筆盡鉛黃點,詩成錦繡堆”;詩人盧綸《皇帝感詞》有“鉛黃豔河漢,笑語合笙鏞”;宋代詞人周邦彥的《醜奴兒·詠梅》詞有“洗盡鉛黃,素面初無一點妝”等等,都可說明鉛黃作為女子化妝品已經普及大眾。
如何發現雌黃可作為化妝品原料呢?這和雌黃的另一功效有關,那就是“校改”作用。古人最初記錄寫字用甲骨、竹簡等,寫錯字或者需要修改的話,就用刀子颳去字跡,然後重寫。紙被髮明後,由於紙張非常珍貴,而且倘若一字有誤,廢掉整張紙太過浪費,若是劃掉重寫,有礙觀瞻;用刀子刮字,容易傷紙;用粉塗抹,不易去掉墨跡。然而人們發現,用雌黃塗改,“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而且古代紙張偏黃色,雌黃塗改後接近原色,非常好用,於是就用雌黃進行校改文章或文字,到了後代又被用作化妝品了。
那麼,成語“信口雌黃”是怎麼來的呢?這和西晉名士王衍有關。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出身於魏晉高門琅邪王氏,西晉末年重臣,當時玄學清談領袖,著名書法家。王衍歷任黃門侍郎、中領軍、尚書令、尚書僕射等職。光熙元年(307年),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永嘉三年(309年),轉任太尉兼尚書令,又兼領太傅軍司。
(東晉顧愷之 《女史箴圖》區域性)
王衍在當時位高權重,受人敬仰,其家族勢力雄厚,其弟王澄、堂弟王敦都被任為軍事重地刺史,被譽為“一世龍門”,是左右朝廷命運的風雲人物,也是後來東晉時期王氏得以鼎立皇家“王與馬共天下”的開拓者之一。
王衍不但家族顯赫,位高權重,而且是古代著名美男子之一。《晉書·列傳第十三·王衍傳》有多處記載:“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風姿詳雅。總角嘗造山濤,濤嗟嘆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又“顧愷之作畫贊,亦稱衍巖巖清峙,壁立千仞”;《世說新語·賞譽》中其堂兄王戎讚歎王衍:“太尉(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其弟王澄說哥哥“阿兄形似道,而神鋒太俊”。可見,王衍天生俊秀,風姿清雅,為世所公認。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區域性)
然而,王衍的人品卻受人指摘,認為其空談誤國,明哲保身。諸如《晉書》記載,王衍大女兒嫁給賈南風外甥賈謐,小女兒王惠鳳嫁給愍懷太子司馬遹,在司馬遹被賈南風誣陷的時候,王衍害怕牽連到自家,於是上表請求離婚。賈南風被殺後,有司彈劾王衍拿到休書後,並不給人說,而是藏起來,“志在苟免,無忠蹇之操”。“八王之亂”之時,王衍看到中原大亂,便讓弟弟和堂弟分別任職荊州和青州刺史,“狡兔三窟”以求自保,因而遭到當時人們鄙視。
並且王衍雖然擅於清談,可是如果觀點有所不妥,隨意更改,前後不一,如同用雌黃修改文字一樣。晉代孫盛撰著的《晉陽秋》有記載:“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晉書·列傳第十三·王衍傳》記載:“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這就是後來“信口雌黃”成語的典故出處。
(唐 孫位 《高逸圖》區域性)
王衍雖然能言善辯,可是最後卻死在“信口雌黃”上。《晉書》記載,永嘉五年(311年),東海王司馬越討伐後趙石勒,死於軍中,眾人共同推舉王衍為元帥。王衍認為這時戰爭頻繁,懼怕禍患不敢擔當,就推辭不就,秘不發喪,與眾人奉司馬越的棺槨還葬東海國,結果遭到後趙石勒痛擊,王衍等被活捉。
王衍名望遠揚,石勒非常敬重,就問西晉政事,王衍害怕被殺,就說西晉敗亡責不在己,並說自己年輕時就不喜歡參與政事,想求自保,於是阿諛勸說石勒稱帝。石勒大怒:“君名蓋四海,身居重任,少壯登朝,至於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壞天下,正是君罪。”然而不忍用兵器斬殺,便讓人在夜晚推牆將王衍、司馬範等壓死。
(唐 孫位 《高逸圖》區域性)
王衍臨死,顧左右而言道:“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可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惜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正因為王衍等清談誤國,司馬氏兄弟相殘,使得北方五胡亂華,西晉從此滅亡,司馬氏五馬渡江,北方士族衣冠南渡,開闢東晉,從此造成南北割據。
以上就是成語“信口雌黃”的典故出處和含義所在,可嘆王衍出身名門,身居高位;風姿清雅,神秀貌美;口若懸河,天花亂墜;明哲保身,逃責推罪,最後卻沒想到死在信口雌黃上!
主要參考文獻:
《世說新語·賞譽》南朝(宋)劉義慶
《晉書·列傳第十三·王衍傳》唐 房玄齡等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元代 王實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