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一天,一個農夫在路上看到一條被凍僵了的小蛇,心懷慈悲的農夫覺得小蛇很可憐,再凍下去肯定會被凍死。他不忍心,彎下腰揀起小蛇,放進了懷裡,想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它。被暖和過來的小蛇,活動活動身子,咬住了農夫,農夫中毒而死。
這就是《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對於壞人不能心懷慈悲,否則就會被其傷害。
為人善良,要有仁愛之心,這沒有錯,但是,不講原則,不分情況,同情心氾濫,這是爛好人。有時候,善良過了頭,不但會好心無好報,還甚至受到傷害,像農夫對蛇的好就是一個血的教訓。
孔子主張仁愛為本,就是這樣的人,同樣反對仁愛不能做過了頭。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仁,仁愛;蔽,弊端、毛病;愚,愚弄;學,學習,是指認真地思考、分析判斷,要掌握合適的度,做到恰如其分。
仁者愛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施加仁愛之前要對情況進行分析,如果分不清情況,亂用愛心,就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就會被人愚弄。
春秋時期,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好仁義、禮讓,就是戰爭也採用仁義、禮讓的做法。他帶著軍隊在在泓水與楚國作戰,宋軍已經布好陣在泓水岸邊,而楚軍還在渡水。有人建議宋襄公趕緊出擊,宋襄公不聽。楚軍渡過泓水後,正在組織隊伍,有人建議趁對方沒有站穩腳跟之際趕緊進攻,宋襄公仍然沒有采納。
楚軍列好陣勢後衝向宋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受了傷,差點兒做了俘虜。人們埋怨宋襄公,他卻說:“我要講仁德,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攻打頭髮花白的人,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兩軍對壘,你死我活,宋襄公不看物件,對敵軍講仁愛之道。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戰爭無仁戰,對不講仁愛之道的人講仁愛是迂闊,心慈的結果只能是被捱打,只能以失敗告終。
當然,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像蛇那樣惡毒的人還是少數,有些人沒有多麼邪惡的心,但是佔便宜的心理作祟,有私心的人常常會欺負心地過於善良的人。
常言說,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善良的人應該有好人緣,按道理是不會樹敵,為什麼會常常遭到別人的欺負呢?就是因為過分善良,不懂得自我保護,讓一些用心不良的人利用。善心卻受到了侮辱,善心沒有得到善報。
你任勞任怨,不與人計較,有的人就找藉口把自己工作扔給你做,上司也會把不是你分內的事也讓你去做。
你很能幹,常常替不能幹的人收拾爛攤子,就是所謂的“能者是拙者的奴才、勤快是懶人的奴隸”,你活得很累,而別人很過得很輕鬆。
你與人相處時,總是為別人著想,時時顧全別人的感受,處處忍讓,讓別人舒服,卻常常委屈自己,別人習以為常,並不覺得得到了你的善意的謙讓,也感覺不到你受到的委屈。
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對人都是有求必應,不敢拒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你的不好意思,正好有求於你的人理直氣壯,反而讓你覺得自己很輸理似的,活得很卑微。
你的善良讓你不能拒絕,不會拒絕,就只能是委屈了自己。《人間失格》裡有這樣一段話:“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一個富人有一個窮親戚,想幫助他,又怕覺得難堪,就決定每天給這個窮親戚1元錢,天天如此,一個月積下來就是30元,解決了他一部分的生活難題。剛開始,窮親戚對富人心懷感激,時間久了,他就把這部分錢看作是自己一部分收入,心安理得地接受。直到有一天,這位富人不再給他錢時,他對富人充滿了怨恨,好像富人欠他很多錢似的。
最初,你的善良讓人感動,你的付出讓人感激。可是時間久了,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時,沒有人覺得你的付出甚至犧牲有意義有價值,反而理所應當享受你的付出,沒有一絲的愧疚與歉意,沒有一點感激與感恩。
張愛玲愛胡蘭成,愛到了骨子裡,她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她卑微到塵埃裡,即使開出花來,胡蘭成並不珍惜她的愛,用她的錢泡女人,踐踏她的愛。
生活中,我們的身邊可能沒有大奸大惡之人,但有很多小自私的人,為佔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常常欺負那些老實的善良人,而善良、忍讓,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傷害欺負這些人。
喜歡一句話,你的善良需要鋒芒,不是要把自己變得鋒利去傷人,而是要會自我保護,不能讓自己的善良成為別人傷害自己的理由。
我們可以善良,但善良要有底線,可以適度忍讓,但不能容忍被人欺負。給好人以善良,堅決拒絕不良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