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包括現今的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和南非北部的部分地區。這一地區的最早居民是處於晚石器時代的科伊桑人,他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約在公元100年,一股班圖人從剛果盆地陸續遷徙至此,班圖人的抵達給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把鐵器文明傳入當地,使當地居民逐漸學會採礦、冶鐵、農耕和建造茅屋等技術。

大辛巴威的文明在13世紀到16世紀達到頂峰,繁榮了很長時間,並建造了許多在當時先進的建築。

大辛巴威遺址是一個佔地約40公頃的複合體,包括防禦工事、王宮、錐形塔和排水系統,其中最古老的部分建於8世紀以前。有的人認為“辛巴威”(zimbabwe)是“dzimba dza mabwe”的縮約形式,意為“石頭房”,也有人認為這是“dzimba woye”的縮約形式,即“受尊敬的房子”。然而,紹納語語言學家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dzimbabwe”本意為“宮廷”、“酋長之家”或“酋長之墓”。“辛巴威”除了是現代國名外,還有多種意思,它有時指大辛巴威遺址,有時指南部非洲這一地區的文化,它也是早期興起於此地的一個古老王國的名稱。

大辛巴威遺址的構成主要有3個內容:

其一,位於山頂上的類似王宮的遺址。山上發掘的早期鐵器已經鎖定為公元4世紀以前。山上有聖壇,可能用作宗教祭祀。

其二,大辛巴威的“圍場”。位於平地上的這一橢圓形建築物的構造和工藝確實是匪夷所思。整個橢圓形建築長約52米,圍牆總長為244米,四周圍牆的平均高度為7.3米,圍牆本身底部約5.5米厚,頂部為1.3—3.6米厚。建築物裡發現了鳥狀徽記和皂石雕刻。這些圍牆用花崗岩石塊壘起,總共約有5,151立方米的石頭,整座圍牆未用灰漿,卻非常堅實。圍牆裡面還有一條似乎未完工的內牆,兩堵圍牆之間形成了一條狹窄的通道,一直通向圍場內建築精緻細膩的錐形石塔。大圍場內還分為若干個小圍場,可能是大辛巴威統治者的住處。

其三,遺址之谷,即在附近區域散佈著的由花崗石砌成的古建築群。

參考書目:1.《非洲史教程》陸庭恩、艾周昌著;2.《非洲通史》中國非洲史研究會非洲通史編寫組著;3.《非洲通史》(古代卷、近代卷、現代卷)何芳川、寧騷、彭坤元著;4.《非洲通史簡編》(從遠古至1918年)楊人梗著;5.《崛起的非洲》顧章義著;6.《非洲的過去和現在》陸庭恩、寧騷、趙淑慧著;7.《非洲簡史》王飛鴻著;8.《非洲通史》(1-8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9.《非洲國》(英)馬丁·梅雷迪思著;10.《非洲簡史-從人類起源到種族、宗教與革命》(法)凱瑟琳·科羅裡-維德羅維什著;11.《非洲史》(美)埃裡克·吉爾伯特、喬納森·T·雷諾茲著;12.《非洲史》(1800-1918、1918-1967)蘇聯科學院非洲研究所著。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俗語:三寸長壽,四寸無憂,說的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