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自省在於不斷地反省自我,善於承擔生命給你的那一部分責任。自省可以照見心靈上的玷汙,繼而照亮前進的路途。

王陽明:“學須反及。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王陽明認為:人要經常自省,若是老是去指責別人,看到的只能是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就不會去指責別人。

一個不善於反省自己過錯的人,總是把過錯推給別人,推給上天,反省自己卻比登天還難。這樣的人很難成功。

有人懷疑反省自己的作用,認為反省了半天也不見得能改變什麼。其實經過它的滌盪,就能讓世俗紛紛擾擾的塵埃從我們心中流走。

王陽明的成功與他善於反躬自省是分不開的。王陽明善於自省,他立志成為聖賢的那一天起,“格物窮理”成了他每天必備的任務。

曾國藩被人視為“千古第一完人”,他每天都“檢討”自己。他說:“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一個人要從三方面反省自己,世人皆會敬重你。

在自我封閉的階段裡,受到朋友指點,靜坐寫日記每天自省,不僅度過難熬日子,還透過自省,療愈了自我內心受傷的小孩,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發掘到自己優勢,發現自己優秀的一面。

自省後,受朋友的影響開始喜歡讀書,受朋友的鼓勵開始學習寫作,或許現階段擁有的知識是淺薄的,但是目的是清晰的,那就是傳播正能量的東西。

透過自省,階段性洗滌自己的內心,現在展現出來的自我,未必是最好,但是未來是可期,內心愈發有股堅定的力量。

剛開始學習讀書,學習寫作的時候,那真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翻開書就看,合上書就忘。聽書也不少,摘書筆記也好幾本,感覺進步卻很小。

無論讀什麼書腦海裡似乎都沒有印象。想象力很豐富,下筆時抒發不了情懷,於是就請教教育界的朋友。朋友回答說:

首先,你可能什麼也沒有記住,但是,你讀書的這個過程,書本的內容影響著你,淨化著你的心靈。

其次,就是持之以恆堅持讀,堅持記讀書筆記,讀書的消化吸收就像動物‘反芻’一樣,在特定的環境就會返現出你看過的書,需要的知識點就會自然而然在你筆下流淌。

最後,你會發現那些對人影響深刻知識點,經典人物的故事及其影響力,往往會反覆出現在不同的書裡面,雖然你沒有刻意地去背誦,但是它逐漸刻在你的記憶裡。

不是僅僅為了寫幾篇抒發情懷文章,去強迫自己讀書而讀書。最終目的為了內心的豐富、富足,看淡人世間的人和事,使自己愈發知性、通透。開始讀你喜歡讀的書就好,是快樂中享受讀書。慢慢的心沉下來,用心讀經典書籍加以精進。

朋友是教育學博士,生活狀態是拂系的,他教學方法感化過不少年輕人,促使他的學生走上教育之路。他從不正面批評一個人,通常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人恍然大悟。

他說一個人要想活得豁達通透,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一是學習讀書;二是特定的時間段裡,靜坐反省,解剖自己。

正因為由此法獲得了身心的自由,希望透過微不足道的能力,使讀到文章的人能夠獲得一些心靈的慰藉。無論是螞蟻搬家古典文獻或是學者的名言名句,或者是從自我從生活中獲得的感悟,都希望將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內容。

快樂的讀書,或許當時並未記住很多大道理。潛移默化中豐富一個人的生活,淨化一個人的心靈。

就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它真的是空的嗎?如果只看到沒有打到水,那麼籃子它是空的。但是深入一點看問題,這個籃子在你打水的過程中已經變得十分乾淨,竹籃打水並非無用之功。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本心靈的書,即使我們未曾記住一句話、一個字,卻依然會受益終生。因為,它會讓我們的心靈如泉水般清澈、純淨,這就是自省的作用。

自省,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滌盪心靈的一股清泉,他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

當一個人經歷過一些堪比電視劇還精彩的生活時;當一個曾深陷抑鬱的困境,深深地感受一個人無法走出自我的那種痛苦和無助時;要想逃離這種狀態,一定是透過自省方法自我解脫,因為心魔只有當事人才能化解。

坦誠是相對的,我們自己都無法做到坦誠,又如何期望別人對我們坦誠呢?現在到處充斥著渣男、渣女;我很愛你,你卻拋棄我;我對你掏心掏肺,你卻欺騙我;類似這樣的話題。

陷入這樣困境的當事人很痛苦,甚至無法從中逃離,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自省。我們迷路了,在我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我們靈魂遭到扭曲,在我們自以為是都是他人的錯,怨天尤人,自我束縛在盔甲裡。

這時候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可以將思想裡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盪乾淨,重現清新、昂揚、雄厚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光彩,生氣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過失及時糾正,以安靜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氣情感的干擾,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捕捉到平時自以為是的過去。

只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透過旁人的指出才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的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那些逆耳的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面。

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面鏡子——宰相魏徵。魏徵是位忠臣他當面進諫,唐太宗改正了自己的許多缺點,完善了治國之道,迎來了國家的空前繁榮。

這個輝煌業績的取得,不僅得益於魏徵的敢於直言,更應該歸功於李世民的寬宏胸懷,試想,如果他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昏君,魏徵可能早就人頭落地了。

唐太宗李世民人格崇高在於他能夠聽取進諫之後,認真檢討自己、反省自己、表面上聽起來很刺耳的意見,最終變成了治國安邦的金玉良言。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靈去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

王陽明的良知之說,即明心見性,就是以心為理,一切都在心中,所以只要心下自省,就是良知。

孔子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句話的意思,日食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日食復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

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學會內心對自己進行自我審判吧!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自我的內心進行情感與理性、天理與人慾的權衡,找出自己的缺點,內心深處不願意面對的事情,不斷地自我調整。

自知之明關鍵在“明”字,對自己明察秋毫,瞭如指掌。遇事能審時度勢,善於趨利避害,就會很少有挫折感。那麼笨拙的人,最終也會變得聰明,多愁善感的柔弱,最終也會變得剛強。

深陷痛苦時,不妨拿出紙筆給自己寫封信,這是一封自省的信;一封擁抱自己的信;信的內容必須挖到自己內心最痛苦,最不堪的深層。

可以挖到痛得不能自己,看到真相渾身發抖,就像上面說的割除毒瘤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可以放聲哭泣,這種哭泣是釋放負能量的。

抹去眼淚繼續寫下去,這是一封看清自己本心的信;這是一封鼓勵自己的信;這是一封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的信;這是一封讓身心重獲自由的信,這是一封解除心靈桎梏的信。

當我們嘗試這麼做,桎梏我們身心的負面能量得到釋放,就會感受到內心前所未有平靜,一次又一次地釋放,內心越來越清澈,慢慢就會感到無所畏懼,外在表現出來的是淡定而堅定的。

自省是我們遠離負能量,輕鬆輕鬆踏上新的征程,這樣的我們無論是面對愛情、家庭、事業都會從容不迫,走向成功。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路遇桃花(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