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記載上看,大年初一喝屠蘇酒的習俗,至少東漢時就有了
漢語“瘟疫”一詞很早就出現了,古人對瘟疫的認知是——非常容易互相感染,並且表現出來的症狀是一樣的,《素問·刺法論》就曾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毫無疑問,限於衛生和醫療條件,瘟疫在古代社會是非常常見且極具殺傷力的。據史書記載,亳州人華佗對瘟疫有一定的研究,傳說屠蘇酒就是他為了幫助人們預防瘟疫而創制的,經唐代名醫孫思邈推薦,後來新年飲屠蘇酒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故而王安石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
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手在今天的湖北赤壁一帶打敗了曹操的大軍,史稱“赤壁之戰”,這場戰役後來成為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然而曹操卻不這麼認為,他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也是在這一年,被曹操長期關押的華佗去世了,若果如曹操所言,赤壁之戰的失敗是因為瘟疫,不知道他可曾後悔。
建安二十二年,又發生了一次重大的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等五位都是因此而逝去的。曹植的《說疫氣》一文記載了這場瘟疫。他說,這一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也就是說,當時幾乎家家都有人去世,有的是全家去世,更有甚者,整個家族都死光了。
曹植作為統治階層,對這次瘟疫的發生有著非常理性的認識——“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依據是得這種病的人,都是穿粗布、吃野菜、住茅草屋的窮人,但凡富貴人家,很少有人得這種病。曹植認為當時被感染的人群主要是因為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比較差所導致的。末了,他還不忘說,當時老百姓家家門口懸掛著符咒,希望以此驅除瘟疫,這是很可笑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曹植不光分析了當時瘟疫發生的原因,還覺得大家不應該迷信。
《亳州志》上記載了一位為對抗瘟疫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亳州人——金鑑。金鑑原籍蘇州吳江,他的爺爺曾在鳳陽府任職,父親金桓也在那裡讀書,因為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就外出到蘇州一帶做了幕僚,兩人很少見面。金鑑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又去世了。孤苦無依把家搬到了亳州,並將母親埋在了亳州的東門外,此後一直跟著自己的舅舅管穎一起生活。
因為沒有錢,金鑑直到十四歲才開始跟著亳州廩生薛繼朱讀書。他的舅舅管穎不僅擅長詩書,而且精通醫術,就對金鑑說:“我祖上擅長醫術,如果你能精通於此,不僅能夠養活一大家子,甚至能夠與良相相提並論。”
從此以後,金鑑就致力於此,並深得其中的奧妙。鄉紳何天衢的父親得了重病,嘔血不止,金鑑給他開了一點藥,立馬就好了。乾隆五十年北方十三省發生旱災,再加上地震,秋冬兩季就發生了大饑荒,當時草根和樹皮都被人們扒掉吃了,到處都是逃荒的人,餓殍遍野,糧價暴漲,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大災之後便是大疫,到他那裡看病的人,堵得水洩不通,經他的手救活的病人,不計其數。
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種痘法”來預防天花,但是在亳州還沒有施行開來,因此亳州得天花的人很多,但是隻要病人找上門,他不管是否有錢,都盡力去救治,一時間,亳州範圍內,沒有一個孩子因為得了天花而夭折。
今年的春天,暴發了“新冠”病毒,當亳州的村支書拿起話筒,宣傳防疫知識,讓全國人民都聽到了亳州人戰勝瘟疫的決心。亳州的醫生寫了《請戰書》,衝上第一線,體現了醫者仁心。亳州的作家拿起手中的筆,創作詩文,為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吶喊助威。只要我們相信科學,萬眾一心,一定會打敗“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