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豫劇唱詞

以上這句話是知名豫劇《七品芝麻官》中一段唱詞,唱詞的意義分明。但實際上,在這摺子戲所在的明嘉靖年間,即使官員想要回家賣紅薯也是賣不成的。因為這紅薯,一直到明萬曆年間,才被一個秀才陳振龍引進的中國。

陳振龍實則算的上是一個小人物,他本是明嘉靖年間福建的一代儒生,自幼便喜愛吟詩讀書。天分也算得上好,公元1563年,僅20歲的他便考中了秀才。但後來的鄉試便被屢試不第,心知這樣讀下去也許會把家業敗光,於是決定棄儒經商。

他雖是讀書人,是儒生。但腦子並不算迂腐,那時候整個明朝都有海禁,不允許私船出海。但他卻還是盯上了堪稱暴利的航海貿易,舉家移民至閩縣的南臺大道埔。跟隨其他的走私商人一起,乘船偷渡至呂宋(今菲律賓)經商。

他時常往返於呂宋與福建之間,悄悄做些倒買倒賣的生意,賺取中間的差價。這樣的生意做了幾年之後,也就是1567年的2月。這天下恰好就換了主人,明穆宗繼位,改元“隆慶”。而也就是那一年,幾乎整個明朝都關閉的海港被開啟。

進出口貿易得以實現,史稱為“隆慶開海”。而原本是做非法走私生意的陳振龍,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了合法的“華僑”。秀才碰見好時候,抓住了這次機遇的陳振龍也不想再如往常一樣小打小鬧了,而是準備甩開了膀子大幹一場。

可也正是因著這次開啟海禁,陳振龍得以光明正大的往返於福建和菲律賓之間,不用再小心翼翼。讓他得以有心思去關注一些平常沒有關注到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樣,菲律賓自南美洲引進的作物的“紅薯”,就入了他的眼。

陳振龍所生活的明朝末年,整個中國的實際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億之數,而當時的農業生產卻無力承擔人口如此多的繁衍。當時的中國是怎麼樣的呢?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隘山阨海,土瘠民貧,賜雨少愆,饑饉存至,偶遭歉歲,待食嗷嗷”

而菲律賓引進的這種作物,畝產的高峰期可達到4000多斤,最低的畝產也有2000多斤。對比起明朝當時畝產僅有幾百斤的小麥等作物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救贖。雖說是個棄儒經商的商人,可在陳振龍的心中,卻依舊還是有著書中所教導的國家大義存在。

於是,他打算就將這紅薯送回本國。但當時的菲律賓也不是個傻的。他們十分清楚紅薯的應用價值,不然也不會特地引進。那時候菲律賓的海關十分的嚴格,不允許出口任何的農作物,陳振龍幾番嘗試。

他試過將紅薯藏在自己箱子的底部,也曾試過將紅薯編到自己的藤箱裡面,但無一不是被海關發現,並繳納了鉅額的罰款。但他也不氣餒,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著。最後,他是將紅薯的藤蔓取下來,與纜繩繳在了一起,又抹上髒兮兮的泥巴,才最終混過了嚴格的海關檢查,將紅薯引進了國內。

事情就是這麼巧,他成功將紅薯帶回國內的那一年,也就是萬曆二是二年(1593)。他的家鄉福建省,恰好就正遭到了一“旱魃為虐,野草無青”的史無前例的大旱災。原本還想賣一點錢的陳振龍,見此情況直接就上書福建巡撫,建議推廣種植這個紅薯。

這一年,紅薯救了不知道多少福建人民的性命。而也正是由於紅薯的出現,原本在古代一發作便會延綿五六年的大災情,僅需1-2年便可以恢復正常。而中國自在萬曆年間引進了紅薯之後,中國的人口也是一樣呈直線的上升趨勢,特別是清代人口,直接達到了四萬萬之數。

所以文章開頭所說的,回家賣紅薯一事對那些不為民當官做主的官員來說。也許是他們唯一可以真正為國民做事的機會了,在那個時候,賣紅薯真的不是一件什麼可恥的事情。當然,現在也並不是。所以一直至今,還有人為陳振龍立廟祭祀,稱其的作為可堪比神農。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中庸到底是什麼?很多人都誤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