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不是和事佬?
中庸這個詞,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比如甲和乙吵架,丙明明知道乙有理,卻把乙教訓了一頓。旁邊人就說:“丙這個人太中庸!”,言外之意是說丙是和事佬或者和稀泥。當然還有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無能。
總之,中庸大多被預設成貶義。這種世俗的觀點,似乎是約定俗成,好像大家都這麼用,對我們的生活也沒什麼妨礙。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中庸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很重要。在正統典籍裡,中庸是君子求無止境的一種美德,是美德的一種最高境界,甚至把中庸提升至了道的境界,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庸之道。
什麼是中庸
中庸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中庸》裡孔子說:“君子中庸。”孔子認為,君子追求的是中庸。”
朱熹解釋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朱熹認為中庸就是得中,不偏於一方,既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
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朱熹解釋為:“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
就是說,中庸能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做到不偏於一方,既不過分也不不及。即是說能在動態變化中取得長久穩定的平衡狀態。
打靶
《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人的喜怒哀樂還沒有生成發出的狀態就是中。
正如程子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生活中中庸的例子比如,我們早晨一覺醒來,睡眠質量很好,精神狀態很足,即使周圍發生喜怒哀樂的事情讓我們聽到看到,我們也不會立刻爆發出自己的喜怒哀樂來。就是指人不帶夾帶各種情緒,比較心平氣和的狀態,這就接近中。如果一個人一天、一月,甚至更長時間能保持這種中的狀態,能夠隨時隨處維持這種穩定而不改變這種中的狀態,就是中庸了。而現實中,我們很難做得到。
射箭
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弓箭手打靶,靶心就是中,靶心之外就是不中。一個神箭手無論時間地點怎麼變換,每一次都能射中靶心,這個人的水平就是穩定不變的,就是庸。
《論語》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在孔子看來,真正能達到中庸境界的人幾乎是沒有的,也就是說中庸對人的要求確實太高。這與和事佬、和稀泥有什麼關係呢。
總之,中庸給我們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但至少我們大概知道中庸的基本意思。中庸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這需要生活中慢慢體會和發現,中庸很高深,又值得無限地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