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高冠博帶

“高冠博帶”這一成語,意思是頭上戴著高大的帽子,腰裡繫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著禮服。典故出自宋國人墨子在他的著作《墨子·公孟》中講的一個故事。

這段故事的原文是:“公孟子戴章甫(古代的一種禮服),搢忽(搢:插;忽:即“笏”字。古代臣子朝見時均執笏,用以記事備忘,不用時插在腰帶上),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後行乎?其行然後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大帶,繫於外衣之腰部,即“紳”),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當作“解冠”)組(冠纓)纓,絳(深紅色)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宿:停止,留)。請舍忽,易章甫,復見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請因以相見也。若必將舍忽、易章甫,而後相見,然則行果在服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次,公孟子戴著禮帽,腰間插著記事板,穿著儒者的服飾,前來會見墨子。他向墨子問了一個問題:“君子應該先講究服飾,然後才能有所作為呢?還是先有所作為,然後才講究服飾呢?”墨子回答說:“有作為並不在於服飾。”公孟子問:“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墨子向他舉例回答說:“從前,齊國國君齊桓公戴著高帽子,繫著寬大的帶子,佩著金劍木盾,來治理他的國家,他的國家得到了治理;從前,晉國國君晉文公穿著粗布衣服,披著母羊皮做的大衣,用牛皮帶掛劍,來治理他的國家,把他的國家治理得很好;從前,楚國國君楚莊王戴著漂亮的鑲著帶子的帽子,穿著深紅色的寬大長袍,來治理他的國家,他的國家得到了治理;而從前越國的國君──越王勾踐剪斷頭髮,用針在身上刺了花紋,來治理他的國家,他的國家得到了治理。這四位國君,他們的服飾不同,但作為卻是一樣的。我因此知道有作為不在服飾。”公孟子說:“說得真好!我聽人說過:‘心知善行而不施行的人是不吉利的。’請讓我放下笏板,換掉禮帽,再來見您,怎麼樣呢?”墨子說:“請您就像現在這樣相見好了。如果一定要放下笏板,換掉禮帽,然後再見面,那麼作為就果真是在於服飾了。”

至此,兩個人的討論並沒有結束。《墨子·公孟》又記載說:“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紂卿士費仲,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為天下之聖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為天下之聖人,關叔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這段話是說,公孟子並不服氣,說:“君子一定要說古代的話,穿古代的衣服,然後才稱得上具有仁德修養。”墨子又向他舉例說:“從前商紂王的卿士費仲,是天下有名的暴虐之人;而箕子、微子,是天下有名的聖人。這是同說古人的話而卻有仁德有不仁德的例子。周公旦是天下有名的聖人,管叔是天下有名的暴虐之人,這是衣服相同卻有的人仁德,有的人不仁德的例子。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具有和不具有仁德修養,不在於說古人的話和穿古代的衣服!況且你效法周而沒有效法夏,你的古代,其實不是真正的古代。”

通過墨子和公孟子的這場辨論我們可以看出,墨子認為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他說什麼話和穿什麼樣的衣服,而在於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墨子的觀點是辯證的。而公孟子“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

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由於墨子話中的“高冠博帶”一詞,後來“高冠博帶”就成了成語。

例句:他高冠博帶,好像是儒生,其實不是。 (6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