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唐代武威望族小考

摘要:唐朝建立以來,久居河西的世家大族安氏、段氏、論氏等武威郡諸望族,或在中央王朝的統一戰爭中軍功顯赫,或在邊疆的安定、地方的安寧和經濟發展中貢獻卓著,深得唐歷代皇帝信任,地位較高。他們對當代社會的政治、文化、社會風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唐代 武威望族 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以家族為基礎、盤踞於地方的門閥士族,把控地方政權,享受國家法令規定的種種特權。這種風氣影響到唐朝,唐人重視郡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等唐代“五姓七族”,門第最為清高,為世人所仰望。

唐代武威郡望族,文獻記載各有不同,《太平寰宇記》卷152《隴右道三》載:“武威郡六姓,賈、陰、索、安、曹、石”,現藏倫敦的敦煌文獻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並序》載:“涼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賈、安、廖(康)、陰。”本文代表性地選取了粟特族安氏、漢族段氏和藏族論氏等三個在唐代社會產生過較大影響的武威郡望族,分別對其族源、對唐代社會的貢獻及其影響進行論述。

1

唐代武威郡望族

01

慄特族安氏

唐代武威望族,以粟特昭武九姓胡人居多,他們來自中亞地區,北朝以來世代留居武威,形成勢力較大、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粟特聚落,其中的安、康、曹、翟等大姓豪族,在唐代林寶所著《元和姓纂》中均有收錄,說明在唐代他們已經躋身到全國性的世家大族行列。

武威安氏是來自中亞的粟特安國人。從北魏開始,安氏祖先安難陀及其子安弼、孫安婆羅,世居涼州,擔任薩寶之職,成為涼州豪望。安婆羅還先後任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隋石州刺史、貴鄉縣開國公等職。安婆羅之子安興貴、安修仁,孫安元壽,曾孫李抱玉、李抱真等,都是在唐王朝建立過大軍功、且聲名顯赫、影響深遠的人物。

隋末唐初,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謀反,於大業十三年(617)建立大涼割據政權,定都姑臧,“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署置官屬並擬開皇故事。”不久又攻“張掖、敦煌、西平、枹罕,皆克之,盡有河西五郡之地。”李軌勢力日漸強盛,不僅在姑臧大修城池,還拒絕唐朝封賜,自稱皇帝,企圖與唐朝抗衡。武威曾出土過李軌安樂元年《劉和墓誌》,墓誌中記載,劉和曾為李軌大涼國的大將軍。唐武德二年(619),安興貴(安婆羅之子)與時任李軌大涼國戶部尚書的兄弟安修仁,聯合密謀,率領諸胡之兵包圍姑臧城,執拿李軌入長安伏誅,剪除了李軌在涼州的地方割據勢力,從此涼州統一於唐朝中央政權之下。因平李軌有功,唐高祖拜安興貴為右武衛大將軍、封涼國公,賜帛萬段,食邑600戶。拜安修仁為左武侯大將軍,封申國公,賜田宅,食邑600戶。

安元壽(公元607-683年),字茂齡,安興貴之子,16歲時便追隨秦王李世民,擔任護衛。玄武門兵變中,保衛秦王府有功;貞觀元年(627)太宗李世民與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訂立“渭水之盟”時,隻身護衛太宗安全;奉命出使西域,冊拜東羅可汗;永徽中(650—655)參加平定賀魯叛亂的戰役;因為功勞卓著,安元壽深受唐朝幾代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先後加拜為右千牛備身、左領軍衛媯泉府果毅都尉、右武衛義仁府折衝都尉、右驍衛郎將、左監門衛中郎將、忠武將軍、雲麾將軍、右驍衛將軍、右威衛將軍等。去世後,因“藩朝左右,備立勳庸”而恩詔陪葬在昭陵。

李抱玉(安興貴之孫)原名安重璋,善騎射,有勇謀,為人沉毅忠謹。因戰功被唐玄宗賜名“抱玉”。“安史之亂”中,先後鎮守南陽、河陽(今河南孟縣)斬殺安祿山使者、出奇兵打敗史思明,功勞第一,被封為欒城縣公(今河北欒城縣)。他向肅宗奏請,“我家世居涼州,恥與逆臣共宗。”被賜姓李,入籍京兆,舉族以李為姓氏。唐代宗時,吐蕃攻入長安,聚集亂兵之眾叛亂,抱玉奉命率兵征討,不到10天,平定叛亂。大曆年間,時任兵部尚書、被封為涼國公的李抱玉,又兼任鳳翔、隴右、山南西道節度使,和河西、隴右、山南西道副元帥,聲望和地位極高。他向代宗建議,加強京城防禦,自願堅守關、隴。代宗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李抱玉鎮守邊防十餘年,保證了唐朝邊防的安寧,雖無“破虜之功”,卻也能“禁暴安人”。死後贈太保,諡號“昭武”。

李抱真,高祖安修仁,佐太宗征伐,封申國公;曾祖永達,開府儀同三司、左驍衛大將軍;祖懷恪,陳州司馬,贈兵部尚書;父齊管,贈太子太保。李抱真是李抱玉的堂兄弟,多謀善斷,因事肅宗、代宗,功勳卓著,賜李姓。代宗之初,因推薦郭子儀平定僕固懷恩叛亂有功,任澤州(州治今山西晉城)刺史,又領澤潞節度使。在任時精心訓練士兵,修繕部隊裝備,打造出一支“步兵為諸軍冠”的強勁軍隊。建中二年(781),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節度使紛紛叛亂,李抱真以數州之地巋然不動,叛亂者皆懼憚之。後平定朱滔、朱泚兄弟叛亂,因軍功加右僕射,遷司空,實封五百戶。受命鎮守潞州三十年,於貞元十年(794),死在任上,時年六十二歲。皇帝為之哀悼,輟朝三日,贈“太保”。

除安氏外,武威粟特望族還有康氏、曹氏、翟氏等大族。近年來考古發現及出土墓誌多有佐證。如隋故燕山府鷹擊朗將曹慶珍墓誌、唐康阿達墓誌、唐上柱國翟舍集墓誌等,不僅記載了武威粟特大家族的淵源,還記載了諸粟特大姓之間的互通婚姻等密切關係。如,翟舍集墓誌記載,唐代上柱國翟舍集娶安興貴孫女安氏為妻,翟舍集之子、孫代代忠勇,皆因軍功加封授勳;夫人安氏也因子之功,被授予姑臧縣太君。

02

以段氏為代表的漢族大姓

漢魏以來,武威段、陰、賈、張、姚等顯赫的漢人世族大姓,在武威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曾書寫過濃墨重彩的篇章。唐代的段氏,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名將段秀實(719年-783年),字成公,武威姑臧人,因曾祖仕隴州(今陝西隴縣)刺史,遂更為汧陽(今陝西千陽縣)人。曾祖師浚(《新唐書》謂曾祖師浚,《大唐賜揚州大都督段府君行琛神道碑銘》謂行琛曾祖德浚,大父操。今從《新唐書》),北周隴州刺史。祖段達,北周大都督,隋車騎將軍左翊衛將軍,征討吐谷渾、據守東都洛陽有功,進位金紫光祿大夫,遷左驍衛大將軍。秦王李世民破東都後,被誅。父段行琛,洮州司馬,揚州大都督。子段伯倫,累官福建觀察使、太僕卿。

秀實幼讀經史,長習兵武,性至孝,沉厚有斷,忠勇有加。先後任安西府別將、隴州大堆府果毅、綏德府折衝都尉、四鎮、北庭、涇、原、鄭、穎等州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御史大夫等職,封張掖郡王。秀實先後在唐朝將領高仙芝、封常清、李嗣業軍中供職,在討伐大食、大勃律以及安史之亂叛軍中,足智多謀,積極迎戰,以忠勇和恩信折服軍中官兵。吐蕃攻襲長安,代宗被逼流亡,秀實引兵赴難。任涇州刺史時,不畏強權,用智慧懲治郭晞軍中違紀作亂,禍害百姓的士兵(郭晞,郭子儀之子,時郭子儀任關內副元帥,郭晞以檢校尚書兼任郭子儀行營節度使)。涇原兵變,太尉朱泚欲篡位稱帝,脅迫秀實共同謀反,秀實當庭反擊,以笏板擊朱泚並痛斥其罪行,旋被殺。當年秀實從涇州徵調赴京時,曾告誡家人說:“你們過岐州(州治在今陝西鳳翔)的時候,對朱滋送來的財物,一定要拒絕”。後來朱滋果然送給其家人300匹大綾,家人拒絕未果,就遵照秀實的囑咐,把東西安放到司農卿衙署的房樑上。秀實遇難後,朱滋聽說了此事,派人去看,果然找到了尚未開過包裝的300匹大綾。後唐德宗下詔贈秀實為“太尉”,諡號“忠烈”,並親自為秀實撰寫記功碑文。

03

吐蕃族論氏

唐代武威論氏,原是吐蕃大論祿東讚的後代,後來因官立姓,遂為論氏。“祿東贊有子五人,長曰西贊若,早死;次欽陵,次贊婆,次悉多於,次勃論。及東贊死,欽陵兄弟復專其國。”欽陵、贊婆兄弟二人勇猛且有謀略,他們專統兵馬,擁兵自重。後吐蕃贊普率兵討伐,欽陵兵敗自殺,贊婆率領餘部及兄子論弓仁歸降唐朝。

論弓仁(663—723),欽陵之子。武則天聖歷二年(699),論弓仁率領所統吐谷渾七千帳歸降唐朝,被封為左玉鈐衛將軍、封酒泉郡公,食邑三千戶,居家涼州,以官為氏。弓仁驍勇善戰,任朔方軍前鋒遊奕使,駐守內蒙古一帶邊防,多次平定突厥叛亂,雖身經百戰不曾失利,每戰皆勇猛頑強。“凡閱大小戰數百,未嘗負。賜寶玉、甲第、良田,等列莫與比。”歷任左驍衛大將軍、朔方副大使等職。生病時玄宗親派御醫診治,死後贈撥川王,諡號“忠”,又詔葬於京城之南。

論誠節,論弓仁之子。天寶年間曾任朔方節度副大使、開府儀同三司、右金吾衛大將軍、知階州事、武威郡王,贈太子太傅。安史之亂中,唐肅宗巡狩於朔陲,誠節傾盡家財,率子弟及家僮,保衛肅宗。後因平叛有功,以朔方節度副使、開府儀同三司、鴻臚卿襲封撥川郡王,“食實封一百戶,仍與一子三品官。”

論惟賢(?—809),論弓仁之孫,論誠節之子。“少有尚志,奮身轅門。”安史之亂時,隨先父一起統帥兵馬,與元帥哥舒翰互為犄角,殲敵無數。哥舒翰兵敗後,與父親論誠節“以智信保全所領之軍,馳於靈武,扈從肅宗。”後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搜求勇武之士。惟賢與兄懷義、惟貞,同為先鋒討擊使,率領部落數千人,鎮守岐陽縣,披堅執銳,一月三捷。朱滋叛亂,時惟賢晚年賦閒在家,仍不忘盡忠報國。朱滋脅迫惟賢同謀,惟賢不變其志,恪守晚節。先後任左領軍衛將軍、右領軍衛大將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上柱國公,食邑三千戶。

論誠節諸子,皆以軍功顯。論懷義,曾與弟論惟賢、論惟貞同為先鋒討擊使,領部落族人鎮守岐陽縣。論惟清襲封父爵,因文武兼備,曾官河東節度使,武威郡王。論惟良,曾官鄜州防禦使。論惟貞,官左武衛將軍。安史之亂中,奉迎保護太子李亨,積極招募兵馬護駕,又以光祿卿、元帥前鋒討擊使,率軍收復長安,又請兵討伐史思明,功績卓著,擢升左領軍衛大將軍。論惟明,朱滋叛亂,仗義討逆,又扈從德宗,歷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工部尚書兼左金吾衛大將軍、上柱國等職。

2

武威望族對唐代社會的影響

唐朝(618年——907)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一統政權,疆域廣大,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武威是自漢以來中原與西域交通貿易往來的樞紐,在唐王朝的統一和興衰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唐代涼州河西大都會的形成,成為唐王朝中西交流暢通,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標誌。而武威諸望族在此期間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01

唐代的武威望族,大多因軍功而聲望顯赫。他們世代以忠勇奉國,為唐王朝政權的統一和穩固,為邊疆的安定,貢獻卓著

武威安氏,先是安興貴、安修仁合謀剪除李軌割據政權,並將李軌執送西安伏誅,使涼州歸屬唐王朝統一政權。繼有安元壽在唐朝建立之初的護駕秦王、保衛太宗以及平定邊疆叛亂。再有李抱玉、李抱真兄弟鎮守邊疆、錘鍊精兵、平定朱滋等叛亂。一族三代,從唐朝建立到後來的安史之亂,忠心耿耿,始終不渝,為唐王朝政權的統一和穩定,鞠躬盡瘁,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

吐蕃族論氏三代,舉族歸附唐朝,盡忠守邊;朝廷有難,又傾盡家財,棄家奉國;安史之亂,舉家征討叛逆。為唐王朝邊境安寧,恪盡職守。

武威諸郡望,在有唐一代,遍佈全國各地,為官任職,世代以忠勇報效國家,為唐王朝政權的統一和穩固,為邊疆的安定,做出巨大貢獻。

02

唐代武威望族,因軍功受封或升遷,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對當時社會政治影響也較為深遠

武威段氏一族,段秀實影響最為深遠。秀實雖一生為副將,卻以其忠勇智慧、守節不二而著稱於世,流芳千古。他的英雄事蹟,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對後世影響也很大。秀實殉國後,朝廷皆讚歎:“自古歿身以衛社稷者,無有如秀實之賢。”

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曾作《段太尉逸事狀》,選取秀實一生中典型事蹟,如,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諶、節顯治事堂等,讚頌其為外柔內剛、勇毅見於平易的正直官吏。

中國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曾評價段秀實:“自高仙芝喪師於大食,段秀實始見於史,其後責李嗣業不赴難,滏水之潰,保河清以濟歸師,在邠州誅郭晞暴橫之卒,與馬璘議論不阿,及治喪,曲防周慮,以安軍府,最後笏擊朱泚,以身殉國,其事業風節,卓然表出於唐諸將中。”

03

唐代武威望族,對當代社會風氣、文化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對家鄉和土地的依賴,逐漸演變為重視鄉邑的思想。唐代重視郡望,郡望是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緣、血緣屬性,姓氏、官品和家族成員的才能、品德,都是構成郡望的重要因素。世家大族的門風、家法、乃至家學逐漸形成,並且世代擁有了文化和人物上的優勢,他們在宗族鄉黨中起著精神領袖的作用,成為當時當地人們處事為人的榜樣。

段秀實去世後,唐德宗親自為其書寫記功碑文,碑載:“人之所愛者,身也;國之所重者,位也。公能殺身徇國,力可屈而志不可遷,身可殺而節不可奪,所謂有始有卒,為臣之極致者歟!”“段公之死,所以勵當今,傳不朽也。”“自貞元后累朝凡赦書節文褒獎忠烈,必以秀實為首。”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新唐書》

3、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4、元·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

5、清·張澍《涼州府志備考》

6、樑新民《武威歷史人物》,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

7、馮培紅《北朝至唐初的河西走廊與粟特民族》,《絲路文明》第一輯

8、楊作山《涼州論氏家族事蹟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作者簡介:樑繼紅(1967—),女,甘肅武威人,武威市博物館副館長。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見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