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根本問題無非是“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為什麼活著?怎麼活著?”這既是個古老的問題,又是一代又一代人們苦苦探尋的新問題。把這個問題悟透了,“才會找到我了”,人生的境地才會豁然開朗。
隨著工業化迅速發展,世界競爭空前激烈,分化衝突不斷,地球人還遠沒有達到公平、公道;文明差距,地域差異,文化衝突,導致人們浮躁、焦慮、甚至恐慌,失去了自性,找不到自我。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物質生活空前豐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空前的文化浩劫,人道浩劫,生態浩劫,使人們的幸福感、快樂感沒有提升,迷茫、困惑、憂慮更多地佔據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這都是為什麼呢?離“道”太遠了。
千百劫以來,修行人都在尋找真理,探求宇宙真相。老子等古聖先賢把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少數大德之人也領悟了,但許許多多的人們作為新課題還在迷茫、探尋。
道為何?如一定要解釋,那相對於充滿虛妄的人世間來說,道就是“虛空”和妄想,是超科學的,“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對於有大格局和大境界的人來說,道為內化於心的實在。
下面,我從六方面談談“道”:
一、尊敬“道”
(一)天文證道
從宇宙萬物生成的過程看,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這些一、二、三以及萬物,都指的是什麼呢?根據老子對道的“體”、“用”的論述,道體是“無”,那麼“道生一”就是“無”中生“有”了,即一就應是“有”,有並非具體的事或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開篇的時候講:“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狀態,已質變而非量變為具體事物時的名稱。道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透過“有”這個過程,然後才能滋生出宇宙萬物,“一”既是“有”,那麼“一”自然也不是具體的事物了。
在浩瀚的宇宙中,銀河系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約有2000多億個恆星,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不清的星系,每個星系又擁有幾百到幾萬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如此無窮無盡的星系、星體時時刻刻在有規律的執行著,週而復始,分毫不差;隨著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和量子糾纏的發掘,微觀世界同樣井然有序。那一定有人類無法企及的力量在支配、組織和統領著這一切,否則這個世界怎麼能夠如此永珍森然、運轉有序呢?!
在天地之間,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科技越發達,越發現宇宙間有不可窮盡的秘密;智慧越活躍,越驚歎人世間有不計其數的神奇。
似乎天地為每一個物種劃定了一個空間,規範了一種軌道,構建了一種景觀,人類無例外地永遠有不可逾越的時空。哪怕積累了多少次的史前文明,或人類如何延續,都有無法企及、無從突破的規定空間以外的領域。人類認知的總和相對宇宙不過是滄海一粟!
宇宙這樣豐富多彩,又迴圈往復,互動有序,高度智慧,既精準管控著自己,又無私奉獻著自己。令人類文明無法複製,人間效能無法仿製,只能望而生畏,俯首稱臣。
俗話說:“公者千秋,私者一時”,如太陽作為宇宙的一個生命體和長壽星,無私奉獻自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時刻刻,煥發地球無數生命,不求榮譽,不求回報,沒有自我,其博愛、誠信、儉約、進取,…就是對人類的示範,“道”的宣言。
(二)地理證道
從當今發掘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蹟看,在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了6億年至2.5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了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
中國地理龍脈分佈載現著中華文明的起伏。龍騰盛世,縈水繁榮,天華物寶,人傑地靈,黃河為中華母親河,泰山為中華青龍山。
古人堪輿學,為人類勘察礦源、挖掘水源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徐州漢墓兩壁平行線直至西安皇城。以長城為界,外側就沒有金礦。
許多古建築與天同源同構。以“天”是一個以北極 “帝星” 為中心,以 “三桓”、“四象”、“二十八宿”為主幹,組織嚴密、等級森嚴的龐大的空中社會 。
從地質分析可以看出,地球存在海洋變高山、高山變海洋的“洪水故事”,當人類科技發展到毀滅地球的時候,也是有悖“人法地”綱常的時候,人類或許瀕臨毀滅之期。這就是自然生態倫理觀。
地標建築反映地域文化。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反映著中華民族中庸文化和防禦性的國防觀;圓明園的焚燬也預示著封建王朝的盡期;黃河是母親河,她的生態破壞或斷流是人們精神汙染的表象;英國從1825年白金漢宮作為女王宮標誌著英國的崛起,1923年大本鐘落成後,記載著號稱“日不落帝國”的終(鍾)止;印度有泰姬陵,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所以佛教在印度得不到弘揚。
人與社會和生態是息息相通的:
一個住宅有風水問題時,也是家庭成員的麻煩時;
一個人身體出現問題時,也正是個人事業上的病態時;
一個人的工作關係最能反映他的家庭關係;
生態環境惡化區,必定是官場生態重災區;
可見,天地人一脈相承,看似不相關聯的事物有“道”通關,萬物應尊敬道貴重德。
(三)人文證道
《本經訓》雲:“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孔竅肢體皆通於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
人體十二經絡在一年裡面的一進一出,恰好對應著二十四個節氣。經絡上有365個穴位,而自然界一年有365天,這也是人體與自然相聯絡的一個表現。我們知道每隔四年的二月份就會潤一日,那麼全年就變成366天,而人體也會相應的每四年出現一次膏肓穴,這個膏肓穴就叫做第366穴。在人患病的過程中,如果生病四年都還沒有痊癒,那就會危及生命,這就是古語所說的“病入膏肓”。在治療的過程中,膏肓穴出現的這一天也是很關鍵的,如果利用二月份潤日這一天,透過膏肓穴對人體進行調整則可有效治療與調節疾病。
人生活在宇宙間,和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要把有限的人生透過“道”與永恆的宇宙對接。
在古人內證探索中發現,在數萬光年的地方的星宿,有時對人有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人類不可能從宇宙自然中掙扎出來;基因絕對不是生命的終極物質,還有決定和影響基因的生命物質,這些東西,比基因更強大、更真實,時間更長。
同時,在河圖、洛書中,水是最早衍生和長成的物質系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宇宙中的一個陽物衍生而出,地球上的六個陰物與其聚合,形成了水。在人身上形成腎的水藏。
人“鑲嵌”在宇宙中,“鑲嵌”在“道”中,都在自然而然的“道”中有序作為。如在人體的自然關聯中,心臟有問題時,左邊手臂會酸、麻、痛;肝臟有問題時,晚上睡覺時小腿容易抽筋;腎臟出現問題時,說不出話或沙啞;脾胃出現問題時,偏頭痛。如身體累了,通知人休息;餓了,通知飲食;憋尿了,通知去廁所。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動行為。
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用宇宙慧眼透視天地萬物關係時,給予人類一縷曙光。他教導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明宇宙萬物是有層次等級的,這個層次就是:物種(人類)、天地、宇宙、道場。說明人類只是宇宙中一分子,必須自我定位,遵循天道,堅守地道,修行人道;老子又講:“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規範了人類和萬物是一家人,都是平等的兄弟,互敬互愛,和諧共生。既然人為萬物之靈,那就該做萬物之靈的事;老子還告誡我們:“天始萬物,地生萬物,人成萬物。”即昭告人類一重任,就是參贊天地化育之偉業,這個責任太大了,就是在守規矩的同時維持秩序;“天主陰陽,地主柔剛,人主仁義。”這就規定了人類屬性,既要博愛眾生,又要秉持正義。這種屬性是雙重的,既要在人際間,又要在天地間。
人文孕育在天文之中,天文是人文的起點和終點。
二、體悟“道”
(一)“道”字解讀
我們知道,解讀漢字,字音通理,字形藏意,同音意通,同宗同意,一字一世界,一筆一菩提。漢字的每一筆每一劃都反應“道”。
“道”字簡繁體共有六種寫法,在說文解字中道,由“辶”(辵,念chuò)和“首”組成。辵,上為“彳”(念chì)下為“止”。“彳”,甲骨、金文是左邊半個十字路口形(亍,右邊半個十字路口形);小篆像人的股、脛、足相連,人走路要大腿、小腿、腳連動。所以,道,本義就是人行的道路。
在所有的寫法中,道字可以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也可左中右結構,還可以上中下全包圍結構。各種結構俱全,由此可知,其意義無所不及。“道”字的本義是運動的源頭。
道字:“辶”部是運化的意思;“首”(shǒu)字是天人合一的,包含天地萬物,一切一切眾生,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首”音通“守”,守自己的道德心靈。“首”音通“手”,萬物一體,情同手足,也是代表勞作之意。
進一步分解首字,上面是個倒八字,一撇一捺作陰陽解,中間一橫作“一炁”解,此乃道體,含納一切之大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撇(丿)表天降,表天降甘露、天降智慧、天降光明等,下面的‘目’作雙眼解,要開眼才能看明白道究竟為何,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完全開顯,大道之永恆真實圓滿之本體、無量無邊之妙用方可完全通達無礙。
眼者心之機,即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在“道”字中間,乃道之靈明自覺,即一切眾生之本心,禪宗所謂正法眼藏也。
自,自然、自由、自己,道法自然、自由自在、自悟自修自成——修道之事,誰也替不了誰,只能自己親自修證,也可以指:道即自己之本性,自性圓滿,不假外求。
首,可有兩義,一者,道生天地萬物,道為一切之源,易經乾所言元也,二者,人生最重要者、第一要務莫過於悟道、修道、成道。
走之旁,行也,實踐、實修、實證大道本性也,理事圓融,即世間法所說知行合一也。
故綜合解為:修道,重點在頭部,機關在雙眼,抓手在一炁,把握在陰陽平衡,遵循在自然運化。
“道”音通“導”,導引,即是道引,人人以道為導引,人類就不會迷失方向,朝著光明覺悟的方向潛心修行,一定能到達覺悟的彼岸,這樣,地球才有未來,人類才有未來。
(二)道的表現形式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統御,一切不約而同,統一遵循,無有例外。這個(假設的)統御者,不生不滅,無形無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恆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
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她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的道,稱為不可說“道”,這種道只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制限的道,稱為可說的“道”。恆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恆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恆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
道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所以,“道”存在於人類語言及圖文之外,心靈可以感知而無法言傳和圖示。不能靠感覺器官去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近似地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在歷史上,各朝代治世法典和道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形而下者謂之器”。依法治世不一定是依道治世,順勢而為不一定是順道而為。
莊子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無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的運化。以此,故道經佛經,皆千說萬說,無為、無住、無相、無體、無有、無無等等。只是讓學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變道的運化。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知如不知,覺如不覺,有而當其無,儘量減少參與,以至於我無為而道無所不為。自然而然運化以至身與自然運化同一,名為得道。
道之中者,自然也。自然者,它們(他們、她們)自己如此,即無我自已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的運化。後天之道,源自先天之道,後天之道是先天之道的表現。先天之道表現為:無中生有,有中反無;柔弱勝剛強,以德而化,天下歸;勢未成,需靜守,勢已成,自向前;陰陽反覆,陰陽相合;瓜熟蒂落;功成身退;等等。
道之末者,自然也。自然者,它(他、她)自己如此,即有我與它(他、她)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使它(他、她)形成現在、過去、未來的運化。
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詭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盡言。此皆人與事物互相左右影響改變之道。
總之,“道”有三層意思:
1、宇宙的本源,道無名,在天地萬物未生時即存在,是世界的生成者;
2、萬物的本質,即世界之所以然,萬物千差萬別的決定者;
3、歷史的本來,即世界形成、發展和生滅全部歷史的設計者。
(三)悟道的方法
一要讀經,反覆閱讀最重要的經典,“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千卷,神交古人。”比如《四書五經》、《黃庭經》、《皇帝陰符經》、《修真圖》、《內經圖》、《道德經》、《皇帝內經》、《心經》、《孝經》等,經典是人生和人類歷史的路標。現代科學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皇帝內經》中談到的經絡圖完整清晰,但現代醫學裝置卻無從印證,所以,科學能推動科學,經典能推動大的科學。經典是古人外觀、內證中得來的,而內證必須在高度道德條件下產生。
看到的為假象,實相是看不到的,要以聖賢經典為基礎,修心悟道。
二要觀摩自然,透過仰觀俯察,把天文、地理對映的“大道”內化於心,明心見性。從天文悟天道: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從大地悟地道:厚德載物,生助萬物。
得道者與天合一,與神合一(神明);失道者與人合一,與物合一(眾生)。在大德們那裡,道是天道,不合天什麼時候也不能合道,歸根返本才能有成。
三要做事,在生活工作中實踐“道”的精神,發揚乾坤精神,追求自性,這也是最難的。依“道”而行,順其自然。人生的目的,在求得好死。
四要修行,一是要清靜,這很難;二是誠,誠則成;三是精,要超越自己,精益求精。內修寧靜,外修天道,忠孝濟世,節儉利人。
慾望太多的人是毫無天機的。天機只給那個內心很清明的人。
五是要感恩“道”,敬畏“道”,掌握易理,通達內證,求得秘法,天人合一。
六是發大誓願,要為天下人的共同幸福努力。
三、定位“道”
道具有以下特性:
(一)最大性
“道”是天地之母,世界的本源,萬物的根本。它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主宰。
(二)永恆性
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根本上是令人費解的:一切有形之物,都是有生有滅,那麼總該有一種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否則這個世界怎麼能夠是如此有序呢?萬物與眾生的本源都是“道”,它無形無質,虛靜空漠,無所不在;卻渾然一體,永不毀滅(老莊的學說)。
(三)強制性
“道”是統治宇宙一切運動的法則。產生於宇宙之先,開闢天地之始,生育萬物之母。道有決定性,不可侵犯,宇宙之內沒有任何一物是不受道的制約,是自然界“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任何現象的背後都是必然,偶然性是不存在的。天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
(四)普遍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氾濫的江河,到處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
(五)太極性
“道”作為世界之不同於一般的“有”,也不同於一般的“無”,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無”的一面,道是“有”與“無”以及一切萬事萬物的統一。
(六)神秘性
人們對宇宙的探索,目前還沒有超出太陽系,而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一千二百多億個恆星系統之一,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不清的星系。對這些星系,人類的智慧是不可能徹底抵達的。
人類科技之外,“道”在統管。道是最大的科技!
(七)超驗性
“天道”具人類的感官所不能全面體察的。比如,對於死亡,人類就不可能有全面的體察,因為一旦全面體察,人就死掉了,變成了非人類。
(八)無為性
“天主平衡”,“天道無為”,“天道無親”,是說自然界有普濟、無慾、不仁、有信的性質。
在“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大千世界,道雖生化萬物撫育萬物,但並不彰顯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佔有萬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講究的是無心而成化。
(九)忽略性
虛是道的狀態,它無形無象,又無時不在,無始無終,它是最大的虛空。但作用無窮無盡。它能化解萬物的矛盾,協調萬物的關係,與萬物混而為一。
人們多集中精力追求身外之物,無暇顧及看不見的東西,但看不見的東西才是最神聖最有價值的東西。
(十)簡單性
大道至簡,萬物都有終始嗣的能力。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達本還源,自淨其意。
為什麼那麼多世界頂級科學家,最終都都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甚至皈依佛門,因為他們雖然站在了人類科技的頂峰,但他們更深切的體會,只是觸控到科技的冰山一角,對科技神秘世界的敬畏油然而生!
心道合一,頂天立地。
四、易經“道”
《易經》為無字天書,它是深化已知、探究未知的鑰匙,當科技發展遇到瓶頸時,需用易經引導;當“探幽索隱”觸及到虛空時,需用易經探秘。
不讀《易經》,《道德經》是讀不懂的。
(一)易道同源
易經能包羅永珍,包羅永珍的惟有易經,它包含宇宙間的一切道理,符合自然法則,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孔子說:《易經》的學問,是世界上一切學問的頂點,任何一門學科一旦和易經相結合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易與天地準”,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脫離不了這個法則,這就是《易經》最大的“不易”之理,易經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
道建立了萬物,一切在道中。《易經》中的道字和《道德經》中的道字同理,道德經、孝經、黃帝內經、黃帝宅經、山海經、陰符經、青囊經、玉尺經、天玉經等等都與易經沒有衝突矛盾,都是一根藤上結的不同的瓜。萬法歸宗,易道一體。
中國古老文化的精髓,地、醫、命、相等源頭都是易經。中國巫術和玄學同樣歸根於易經。常言道:萬法歸宗,知道了什麼是宗,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它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主幹。
如果有讀聖經的會知道,基督教也承認,太初有道。
(二)易術示道
一部《易經》,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即:象、數、理、佔,這是《易經》的基本內容,它立體地昭示著三才之道在時空中的銜接,易術反映道,釋道在易學。易經文化中象、數、佔的術數應用,體現了天有佑人之德,目的讓懂道的人趨吉避凶,像意告,數理告,體現了“道”示人的一面。
易經的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就能以道行事。
道決定事物的本來,易經的智慧恰恰在於掌握未來的變化,有一致性。預測科學作為人類的文化現象就是在搭建人、道合一的直通車,是不語之“道”的翻譯員。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從周朝《乾坤萬年歌》,漢朝《馬前課》,唐朝《推背圖》,宋朝《梅花詩》,再到明朝《燒餅歌》,每個漢人長治久安的朝代都會留下一個準確而系統的預言。更奇怪的是姜子牙、張良、徐懋功、苗光義、劉伯溫,每個都是真命天子的貼身謀臣。
一個個精準的預言猶如歷史劇本,這種預言隱脈的現象是中華民族獨有的。
《梅花易數》相傳為宋代易學家邵雍所著,是把像、數帶入八卦模型中以推演事物的吉凶。《繫辭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經》是一部以卦象來象徵事物表達思想內容的書,從這個意義上講,《易經》可以說是一部象學之書。《繫辭上》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比如,天垂象,用以啟示有心人。氣候異常,提示人類自省、自反、自救;社會失序,提示人類不可盲目求新求異。天垂象就是眾生相。
學習應用《梅花易數》後,就能體會到“道”的存在了。
真把《易經》的數理弄通了,天下萬事的道理沒有不知道的。未卜先知,這就是《易經》數理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三)通道之法
中華民族是《易經》的民族,因為長期以來《易經》已經在我們的腦海裡面,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化基因。
《禮記》的《五經解》這篇文章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這既是孔子對《易經》的評語,還是學易悟道的準則。“潔靜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含義卻很廣泛。學易首先必須品行高“潔”,易學水平和境界水準是相輔相成、水漲船高的;恬淡虛無,舍物內證,無為而為,寧“靜”致遠;凝練“精”致,執著精進,捨身成仁;知幾探“微”,探幽索隱。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學易就是要極深研幾,學會在剛與柔、動與靜、虛與實、行與止、先與後、舍與得、有為與無為間把握好分寸,適時、適地、適事、適人地判斷、選擇和行動。如果我們能洞見先機、重視微末、把握分寸、未雨綢繆,“不俟終日”地“見幾而作”,就一定能趨吉避凶,增益無悔。
易經是一部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為人類解釋天道、地道、人道打開了窗戶,是人類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五、文化“道”
(一)易儒道釋大貫通
透過表相看本質,則知諸教同源。儒學之真性通於道易佛,道學之真性通於儒易佛,易學之真性通於儒道佛,佛學之真性通於儒道易。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道、釋三家是華夏顯學,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猶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儒家提倡“仁禮安邦”,道家提倡“無為而治”,佛家提倡“萬法皆空”的人生哲學。這些文化已根治在民族的血脈中,無時不在滿足著人們持續的精神渴求,而儒釋道就是對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和導航。
易儒釋道文化相通,都在揭示“大道”。
儒學乃聖人之學,仁智兼備是為聖人;道學乃真人之學,自然無為是為真人;易學乃大人之學,本性完備是為大人;佛學乃覺悟之學,明心見性是為覺悟。
儒家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道家文化倡導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總則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解讀三家漢字:儒,單立人旁加需,意為人生必需;佛,單立人加弗[fú],意為超過一般人的更高要求;道,意為人生之路的首要準則。
從學術層次看,儒、道、釋是逐級提升的;從自覺程度看,儒、道、釋是等級遞進的;從修為眾生數量看,儒、道、釋是大幅下降的。
儒、道、佛學說各成體系,博大精深;三家學說又不對立,三足鼎立,是一個“圓文化”的組成部分,易為三者內在生命線。孔子的哲學(儒教)是人生哲學,是入世哲學,它揭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教化人們從生到死這個人生旅行過程中如何處好人際關係,做個好人,是一個人的社會生存觀,是人生第一修養課,而且,青年時期沒有修養好,中年時期補,中年時期沒有修養好,老年時期補;而老子的哲學(道教)是自然哲學,是出世哲學,它揭示了人物關係,並要求人們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物類(自然)之間的關係,大到生態小到身邊張掛的一副字畫都需要和諧時空,是人類自然生存觀;佛教揭示的是人與心性、自性之間的關係,透視出人生終極意義所在,要求人們不要“近視”、“近利”、“近名”、“近欲”,要為永恆的“心”(中國人叫“心”,西方人叫“靈魂”)負責,要求人們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二)老子對孔子言道
老子講:“…陰陽之道目不可見、耳不可聞、言不可傳,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謂得道,只能是體道,如果試影象認識有形、有聲之物一樣去認識道,用耳朵去聽,那是聽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語去表達,也是沒有恰當詞語可以表達的,確實是不會得道的。你說你尋求多年而不得,那是當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獻的,那麼人們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獻給君王;如果道是可以進貢的,那麼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進貢給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訴別人,人們就不可能不告訴兄弟;如果道可以給予他人,人們就不可能不給予子孫。然而這些只是假設,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言、不可贈送。你努力尋求道,關鍵在於內心的覺悟,心中不自悟則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還需與外界環境相證,如果得不到印證,道就不會暢通無阻。所以,當有了內心的領悟但還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時,聖人便不以道告訴於人。如果一個人僅僅從外界獲得關於道的認識,但心中沒有真正領悟時,聖人便不會教誨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講的仁義也只是先王使用過的旅舍,也只供他們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長久居住的。大道是沒有形跡的,一個人的形跡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塵的大道,一定會遭到很多責難。”
所以,有道之人,俯瞰世界,包容萬物;從容淡定,笑看風雲;根深葉茂,深入淺出。
偉岸之人,慮忘形釋,念淨靈空,不因靈魂空虛而虛無,由此融入禪境:忘我且寬容,大度且平靜,入世且無爭,有為且無怨。
(三)天人合一凸顯“道”
“天人合一”由北宋理學家張載在其《正蒙》裡第一次提出,但這一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產生。
“天人合一”是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包括孔、孟、莊、老、墨等一系列理論分支的核心基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天人是互感互動的,天人合一是人體生命與宇宙物質的合一、心物合一、物物合一、身心合一、三界合一、有無合一、終極合一。
人的主動性,就是和宇宙萬物結合得更好、更徹底。一個人腦子裡只有錢,是無法和大自然合一的。在當代,天人合一,多是夢幻。
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它是中國文化中最精髓的東西,它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宇宙規律的體現。
天人合一揭示出“道”,是人類接近“道”,認識“道”,並掌握“道”的直通車。這一理念,能令人豁然開朗!
心性歸元近道。心為主使,“心之官則思”,“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朱熹講:“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心性多高功多高”。
毛澤東24歲時曾創作了《心之力》,可謂年少時他已入道。
“天之力莫大於日,地之力莫大於電,人之力莫大於心。
人生於天地之間,形而下者曰血肉之軀,形而上者曰真心實性。血肉者化物質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論說。人活於世間,血肉乃器具,心性為主使,神志為天道。血肉現生滅之相,心性存不變之質,一切有靈生命皆與此理不悖。
故個人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生活,團體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事業,國家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文明,眾生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業力果報。故心為形成世間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無論道教、佛教、禪宗,都以心為本原,能頓悟者,即心得道,去私親道!
六、弘揚“道”
(一)修行決定悟道先後
“道”,無形又具體,只有修行才能上“道”。
生為不同的生命,就有不同的準則、原則。古人一直是順天命而生、而行、而作、而去。到了現代,人們物慾化了,與自然宇宙的法則背離遠了,於是,出現了越來越多地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疑難雜症。而宇宙真理是藏而不露的,需有根基與緣分才能獲得。上士聞道後欣喜若狂,並時時事事對照,懂得人生真諦並非在於利益的追逐;中士聞道後由於悟性問題,若在一個好環境中會勤加努力,但是很多時候會隨波逐流;而下士聞道便根本不相信,反而以為你是愚痴的人,在講夢話,所言都極其荒謬,故而老子曰下士不笑不足以為道。
悟道者與現實的人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悟道者認同的是現實物質世界以外的一種存在,或稱為玄界。而現實的人認同的是所見所聞所思為實在。自古以來,多少慈悲為懷的宗師,證悟得道後,住世立書,苦苦相勸。可能理解他們苦口婆心者又有幾人。故老子在《道德經》中感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不同不相為謀,悟“道”有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現實的人太自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太貪戀自己的色聲香味觸法了,如烏雲蔽日,從而喪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故知幽明之故”。其實,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類只在三維空間,暗物質佔宇宙空間95%以上,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多得多,看不見的力量比感觸到的力量大得多,有形的東西我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局卻被無形的力量決定,眼前的局面我們或許可以借勢,未來的走勢似乎早已擬定,人們往往背道而馳,覺醒的人才在大道中。
得道才是高人,遵道才是大師。一個人終生能得道,才不枉此一生。
(二)德行決定個人榮辱
自性,一事物成為該事物的本性。
德性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意思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討學問。
人類文明發展到21世紀,對外在世界的瞭解已經達到洞若觀火的程度,對人自身的認知卻仍在懵懂之中。意與言、行與思本應和諧一致,卻常常相脫節相悖離。知己,就是要達到內心的最高感悟,不僅僅是用眼睛觀察,而是用心觀察,不僅僅是用心觀察,而是用“理”觀察。去除我相,走出偏執,達到領悟事物發展“中觀正見”的境界,真正做到求是、求真、求正,君子得一,可以為天下貞。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上天所給予人的叫做本性,人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再依照道的原則進行修養就叫做教化。道,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如果離開的,就不叫做正道了!
看得見的“財物”都是近的小的,名聲卻是大的遠的;有形的都是暫時的,無形的才是永遠的。對於人類來說,心性才是永恆的。
解讀“心”字,不難看出,一個人要自私一點點,利人利社會要兩點點。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惜物重德”、“取財有道”等準則,物質利益必須用道德統率。《周易﹒繫辭下》有云:“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這裡所說的道義,是指遵循自然規律辦事為道,符合民眾利益為義,失去道義而取得的財富和利益,後患無窮。
人類的發展不過是一個生命過程而已,生命結束了,又有新生命誕生,反反覆覆沒有終點可言的,所以大可不必把“慾望”看得太重,也沒必要把“物質”看得太重,同樣也沒必要為小事或者一點小挫折“生離死別”。人生不過是無數過程中的一個過程而已,是無數次旅遊中的一次旅行,但生命的意義肯定不同。
《周易·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去除惡的疊加,就能防患於未然;助益善的積澱,就能成功於自然。因此,要紮紮實實、穩健沉著,不能急功近利,動輒追求翻天覆地抑或日新月異,期待一蹴而就,而是要日積月累,厚積薄發。
時可逆知,物必順成。
我們能依靠誰?自作自受,抬頭三尺有神靈,我們要為我們的言行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必須及早自救,用道指引自己,返樸歸真,走向正道!
(三)道行決定世間文明
弘揚國學,就是感召正知正念,啟蒙天地大道。
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萬物、人類,何處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但是無所不在。身為地球人,應當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長存”。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自古以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我國曆史上幾個鼎盛時期,都是離“道”最近的時期。歷史上一切有作為的人物,也許他不知“道”為何物,或者也不瞭解中華道家,但他的所作所為,一定符合大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百姓日用而不知。”好象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樣。即是說“道無不在”,無所不通。經商有生財之道,企業有經營之道,健康有養生之道,做人有處世之道,《莊子》甚至說盜亦有道。俗話說:“各有各的道。”
略後於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為,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天時於己不利時要主動退避,天時對已有利時要積極進取。
天主平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始終沒有偏離這一天理。
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就是說:誰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會歸附他。道政合一,天下太平。
毛澤東在《心之力》中談到:“故吾輩任重而道遠,若能立此大心,聚愛成行,則此熒熒之光必點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翻天覆地,扭轉乾坤。戒海內貪腐之國賊,懲海外漢奸之子嗣;養萬民經濟之財富,興大國農工之格局;開仁武世界之先河,滅魔盜國際之基石;創中華新紀之強國,造國民千秋之福祉;興神州萬代之盛世,開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為不可。”
毛澤東為我黨制定的黨章就是“替天行道”的綱領,治國弘道,中華民族站立起來了!
黨的十八大後,弘揚傳統文化,就是要認“道”追源,教化人們,把丟失的靈魂找回來,雙肩擔道義,振興中華!
作者簡介:
胡焱照
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
國家住建部人文環境風水研究院特聘專家
河北省周易研究會副會長
為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秉承為民造福之宗旨,致力於普及和推進易學研究的現代化程序,三十年來潛心鑽研易學文化,學術並重,經常參加國內外易學文化高階研討活動,在命理學、風水學、姓名學、預測決策、易醫養生等方面有獨到經驗與建樹,曾用預測分析參與偵破重大刑事案件,經常受邀到國家機關或高校傳授易學文化,並參與綠色城市規劃和實業集團解困活動,每年都在國家級刊物登載論文,是國內首家“人生定製”服務活動啟動者,和“生活易”傳統文化講座者,他編著有《漢字與名字》《人文風水講義》,出版有《易經養生》《生活中的風水學》,均受到業內推崇,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策劃實踐深受各方關注和讚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