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統計,魯迅先生共寫過十幾篇有關"辮子"的文章。
在日本留學時的青年魯迅
魯迅先生為什麼剪辮子? 最近幾年我看到的文章與論著說法大致相同,是為了"宣示其反清意志","不再做大清順民"。如肖鷹著《剪辮:讀魯迅最後文稿》稱:"1903年(光緒29年)3月底,赴日本不到一年的魯迅剪去辮子,宣示其反清意志,作為革命的第一步;是東京弘文學院江南班第一個剪去辮子的留學生。"(《 中華讀書報 》2016年6月15日第三版)。裴毅然著 《翻書黨:打撈歷史的細節》稱:"1902年3月,21歲的魯迅東渡留學。1903年,魯迅在日本剪了辮子——不再做大清順民。剪辮後,特拍一張脫帽照,露出無辮平頭,題詩一首,分贈親友,以示志向: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金城出版社:2017年3月)。
把魯迅剪辮子上升到政治高度,是很長一個時期以來研究魯迅的學者們的一個共識。在以往,我作為讀者也深信不疑。然而,近日偶翻書架上的舊雜誌,我卻有了新的發現:魯迅先生剪辮子,另有鮮為人知的原因。
1978年出版的《國外社會科學》雙月刊第一期刊登了日本學者細野浩二的文章《魯迅的境界》。文中先引述了魯迅自己的話:"我的剪辮……也毫不含有革命性,歸根結底,只為了方便。"留辮子的不方便,魯迅例舉為"一不便於脫帽,二不便於體操,三盤在囪門上,令人悶氣"(《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按照細野浩二的考證,魯迅剪辮是在1903年3月20日前後剪的辮子,當時他不僅與其他留學生一起做體操,而且學習柔道也有10天左右了。留著辮子做體操不方便,練柔道就更不方便了,所以一剪了之。這是魯迅剪辮子的重要的也是鮮為人知的原因。
魯迅先生剪了辮子,方便是方便了,但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他曾寫信告訴友人,剪辮子之後"有幾位同學厭惡我","監督也大怒,說要停了我的官費,送回中國去。"
由於《國外社會科學》這本刊物讀者面比較窄,看到的人不多,因而魯迅因學練柔道剪辮子的軼事知者不多。將這件與現在通行的說法不一致的往事寫下來,我個人以為,並不影響魯迅的偉大。偉人並非做每一件事都異於常人,魯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