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見微知著

“見微知著”中的“微”即隱約的意思;“著”為明顯的意思。這一成語是說,見到事情微弱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及結果。

典故出自春秋時范蠡所著的《範子》中對他的老師、商丘人計然的記述:“計然者;葵丘濮上(今商丘市民權縣)人,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人品好,學問高,有修養,但是卻沒有與之匹配的相貌),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知著;其志沈沈(深邃的樣子),不肯自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遊海澤,號曰‘漁父’,嘗南遊越,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范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藏於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

關於計然的身份,有多種史籍記載。綜合起來:計然是春秋時宋國的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先人是晉國流亡的貴族。

計然的“見微知著”之明,在“南遊越”期間表現得最為明顯。元代道士趙道一修撰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說,文子“後南遊吳越,范蠡師之。越欲伐吳,范蠡諫曰:臣聞之師曰:‘兵,凶器;戰,逆德;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不可。’勾踐不聽,敗於夫椒。”

有關歷史是: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戰敗,闔閭中箭而死,夫差繼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大臣范蠡意識到危險,便向他進諫說:“我聽我的老師文子先生說過:‘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別人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凶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越王不聽,說:“我已經作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吳國。勾踐輕敵,一意孤行,企圖切斷吳軍水軍的退路,聚而殲之。但是,吳軍水師大營在臨湖的山地,地形複雜。吳王聽到訊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越王去偷襲時反而被夫差的軍隊包圍了,在夫椒遭到大敗。越王勾踐被迫向吳求和,入吳為臣。此為文子見微知著一例。

三年後,越王勾踐被釋放回越國,想起當初沒聽范蠡告訴他的文子的話終成慘敗,而且招致奇恥大辱,才知道文子所見之高,在心裡深深佩服,但後悔晚矣。《越絕書》記載“越王句踐(勾踐)既得反國,欲陰謀吳”,報仇雪恨,便向文子問是否可行。文子回答:“這肯定是不行的。出師遠征敵國,必須先積蓄糧食、錢財、布匹。如果不先積蓄糧食,到了戰場上,士兵缺糧飢餓,將動作遲緩,眼花耳昏,抬不動武器,進退緩慢。飢餓和飽食軍隊的區別,相差千萬裡。飢餓的士兵弓弩都拉不滿,命中率、殺傷力大減,被敵軍看見,將被猛攻,就像惡狗趕羊一樣,後面的部分將被殺死,前面的部分將亂而自踐踏傷,能逃出者少。為何受到戰敗的禍害?其實不是上天不保佑,而是人主將帥的過錯。傾其全國兵力連年在外作戰,一旦失敗,將國土淪喪,將士屍橫遍野。”於是向勾踐獻七策,建議勾踐先用他的措施富國強兵,之後才能行動。並就正身、用人等問題向勾踐獻計。越王勾踐很佩服他的這些計策。於是聽從,用他的方法治理國家,只用了七年就滅了吳國。此為文子見微知著又一例。

文子對他的學生范蠡說:“越王為人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利也。”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通玄真經纘義序》記載,文子“佐越平吳”,勾踐“位以上大夫,弗就”,“功成不有,退隱封禺之地”。范蠡聽信他對越王的論斷,而且憶起他的《文子·上德》中說的“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便決定激流勇退,離開越國,去了齊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引用文子的話“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向文種說:“子何不去?”文種沒聽他的話,結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范蠡說:“計然之策七, 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到宋國的陶邑,利用計然的“七策”經商。《文子序》說,范蠡“既以報吳,乃飄然遠引,竟免於鳥喙之毒手”。《漢書·貨殖列傳》載,范蠡“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十九年之間三致千金,而再散分與貧友昆弟。後年衰老,聽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鉅萬。故言富者稱陶朱”。

從文子“退隱”,文種被賜劍自殺,范蠡“免於鳥喙之毒手”,足見《文子》見微知著之高明。例句:“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中德專家合力考古,對西安市秦始皇陵核磁掃描,這就是不能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