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元宵,提著燈籠到處跑。
一盞、兩盞、三盞燈,魚燈、龍燈、兔子燈。
元宵節是農曆幾月幾日呢?為什麼大家在元宵節吃湯圓.猜燈謎.舞獅子呢?從傳說故事演變到現在,在過元宵節時,大家除了吃湯圓、提燈籠,還有哪些活動和習俗?
我們有許多可愛的節日,過節的時候,不但要舉行許多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儀式和活動,還有許多古老美麗的故事值得一聽再聽!
用閱讀認識傳統文化,讓知識得以潛移默化。用細膩平實的筆觸輔以詼諧有趣的構圖,孩子易於理解,輕鬆帶孩子進入另一個時代,瞭解「元宵節」的由來,將元宵節的熱鬧景象和穿越時空的民間傳說,生動又活潑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孩子對元宵節的由來產生興趣,進而主動了解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發展過程以及各地元宵節的慶典活動,讓父母除了和小朋友共同欣賞作者創作的美麗故事外,也可以帶著小朋友認識元宵節的典故,獲得更多關於元宵節的常識。
「故事」是讓人融入情境很好的方式,無論是演講還是普通的談話;小孩也不例外,就是喜歡聽故事;而有趣的故事,會讓人入迷,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閱讀的起點。
元宵節是新年的最後一天,一起用繪本和共讀以及戶外實踐親身體驗元宵節活動把這個新年過好玩滿!
一張全家福元宵節的那一天,媽媽要看月亮,爸爸要吃元宵,孩子要玩兔子燈,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理由,怎麼辦呢?爸爸總有道理,大家按照爸爸的安排,吃了甜甜的元宵,玩了有趣的兔子燈,看了美麗的月亮,還照了一張全家福,在元宵節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龍的故鄉“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龍燈、花燈、元宵等是典型的中國符號。本書以元宵節為背景,講述了定居在國外的華人小女孩兒懷揣著故鄉夢,回到故鄉龍門島尋龍、圓夢的美好經歷。故事以小女孩兒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展現了一家人的團圓生活以及元宵節的民俗活動,爺爺扎龍燈、奶奶包元宵、爸爸舞龍燈,小女孩兒自己也被打扮成採蓮女跑旱船,將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故事結尾描寫放花燈和“鯉魚躍龍門”,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整個故事以兒童為本位,從孩子的角度和眼光來描寫,讀來富有童趣,故事中又隱藏著暖暖的鄉情和親情,蘊含著文化傳承的意味和普世價值。
打燈籠在年味開始變淡的正月初五,招娣終於盼望來了舅舅送來的燈籠,村巷裡夜色如海,燈光點點,小夥伴們舉著各自的燈籠互相鬥豔: “你的是牛糞燈,好好看。”“你的是蓮花燈,我的是火罐燈。”…… 轉眼到了正月十五,年也要過完了,這是最後一晚打燈籠了……
打燈籠是陝西省武功縣地區正月十五的一種風俗習慣,作者借小女孩招娣從期盼挑燈籠,到點亮、燃燒、熄滅,再到重新心懷期待的溫暖描寫,表達了對傳統漸漸丟失的一種不捨,淡淡的離別鄉愁以及在懷抱希望中慢慢長大。這本書的畫家,是博洛尼亞童書展插畫獎得主朱成梁老師,畫中有雪、有村莊、有燈籠、有孩子,童趣在畫面中流動,年味在燈籠中閃動。是送給孩子最好的中國式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