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這一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個故事。
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一個年輕人:“世界上是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
年輕人不假思索地就說:“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當然是先有蛋!”
於是蘇格拉底就反問說:“蛋是雞下的,沒有雞,蛋是從哪裡來的呢?”
年輕人又想了想說:“那還是先有雞!”
蘇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饒追問說:“你剛才已經說過,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沒有蛋,雞從哪裡來呢?”
年輕人開始有點不耐煩了,反問蘇格拉底說:“那你說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蘇格拉底老老實實回答說:“我不知道。”
年輕人笑了說:“這樣看來,你和我其實差不多啊!”
蘇格拉底說:“不,我們不一樣,你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蘇格拉底認為,知道自己無知,能對自我進行批判和反思,是一種智慧。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他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自己知道自己無知,這說起來很平常,但要承認自己無知可不是一件小事,這需要勇氣和智慧。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大概意思是說,已經知道真理卻自以為不知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知道真理,卻自以為知道的人,就像患了病一樣。認識到這種病是病的人,就不會得這種病。聖人之所以不得這種病,就是因為他知道這種病!。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東西方思想家相隔千里,擁有智慧的人的境界卻如此相似,讓人感嘆。
我們常說“知易行難”,但老子說,其實明明是:“知易行易”,但為什麼很少人能夠做到呢?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我的言論很容易瞭解,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實行。可是天下人卻不能明白,又不肯照著去做,事實上,我的言論以道的自然無為為主旨,行事以道的自然無為為根據,正是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老子感嘆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真正懂我的人很少,能按照我說的方式去做的人就更少了。
簡單的道理往往很深刻,道家思想是自然之道,無為不爭是根本,那為什麼簡單的道理反而大家不照著做呢?其實是因為理性和慾望,老子說“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欲”字在《道德經》裡面出現了20多次。
最近在讀叔本華的思想,叔本華是西方悲觀主義哲學家,也是近代西方非理性主義的開創者,叔本華對理性和慾望也有深刻的洞見。叔本華說,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低等動物,是因為我們有反省思維,有理性。但理性對所有知覺著的主體有一種反作用力,人類自認為憑藉著理效能力,要優於沒有理性的低等動物,但人類的痛苦也比它們更多,更敏感。它們只活在現在,而人類除了活在現在之外,還活在過去和未來。它們完全依賴當前的印象,依賴可以覺察到的動機;而人類則常常被與現在無關的抽象概念所決定。動物們只有在死亡的時候才認識到死亡,而人類卻在活著的時候,已經無時無刻不在死亡的陰影下忙碌。叔本華還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團慾望,慾望得不到了滿足,就會痛苦,慾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其實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