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童心未泯、童言無忌、五尺之童等成語常用來形容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在所有人的意識裡,人類幼崽沒有經歷成人世界的洗禮,隨時隨地可以流露出率真單純的天性,把活潑好動,甚至調皮搗蛋的真性情展現給世人,給世人帶來喜怒哀樂,增加生活趣味的同時,也會給自己貼上了“熊孩子”的標籤。
古代的小朋友是否也跟今天的“熊孩子”一樣活潑好動,讓大人的心情陰晴不定?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兩小兒辯日》、《斷機教子》、《司馬光砸缸》等故事,都或多或少體現了人類幼崽在天性上是超越時空的,千年前的孩子跟現在的孩子都很頑皮,並沒有什麼區別。
春秋戰國時期的孩子透過學習“六藝”而增長見識,“六藝”即禮、樂、御、射、書、數,學習這些既能增加孩子的本事,又能塑造孩子的性格。其中,“禮”是禮儀知識,“樂”是藝術知識,“御”和“射”是軍事才能,“書”是讀書寫字能力,“數”是數學知識。
後來,歷朝歷代大體上沿襲了這種教育方式,以官方開辦的學堂或民間開辦的私塾進行教書育人,同時也相應增加一些實用型科目。
唐代是古代中國在文化藝術領域非常輝煌的一個時代,誕生了許多偉大詩人、書法家和畫家,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那麼,唐代的小朋友平日裡怎樣學習?他們寫的字怎麼樣?是不是跟現代的小朋友一樣喜歡在書本上信手塗鴉?
甘肅敦煌出土的《吉凶書儀》為大家揭開了這些謎底。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書儀有南北朝文學家顏之推創作的《顏氏家訓》,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創作的《司馬氏書儀》等。
據專家考證,《吉凶書儀》是唐代末年敦煌文人李明振(839年——890年)跟他的同窗好友李文義合作完成。當時,20多歲的李明振懷著一顆保家衛國的決心,準備跟隨歸義軍節度使、大將軍張議潮(799年——872年)遠赴河西收復失地,但是,他有一個年幼的弟弟叫李文進,他放心不下,就跟好友一起創作了《吉凶書儀》,目的是為弟弟進行啟蒙識圖教育,好讓弟弟傳承家學,將來成為有用之才。
《吉凶書儀》正面是工整的楷書文字,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表達了李明振的豪情壯志,以及對弟弟的期待,當然還有教育弟弟怎樣做人,怎樣讀書、寫字和識圖。
《吉凶書儀》背面的內容,卻讓人忍俊不禁,佈滿了許多字畫,很像是一名小朋友把它當作草稿紙,在上面信手塗鴉,照貓畫虎,畫出了13幅白描畫,是常見的13種動物,還煞有其事地在旁邊用文字標註畫出的動物是什麼。這組畫看起來生動有趣,把小孩子的自然天性流露得淋漓盡致。
13幅塗鴉和文字,看起來寥寥草草,沒有技法和章法可言,用筆稚嫩,筆力柔弱,不像是專業畫師所畫。這些作品到底是李明振和李文義為了教導“熊孩子”李文進認字識圖所作?還是李文進在學習中照著其他書本上的圖畫信手塗鴉而來?目前,還沒有考證出結果。
但是,圖文中撲面而來的率真天性,稚嫩的字跡和潦草的圖畫,具有跨越時空直擊心靈的作用,足以引起觀者的共鳴,吸引觀者忍不住多看幾眼。
一名叫“劇透小少女”的網友說:畫得好可愛,原來大家童年都喜歡拿草稿紙畫畫放飛童年。
名叫“單身帥哥的日常”的網友說道:小祖宗也是能人,塗鴉後還能一眼看出來,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流傳千古啊。
網友“陳秋歟”說:有種熱淚盈眶的衝動,一千年啊,依舊不影響後人閱讀,這就是“漢字文化”的傳承吧。
而信手塗鴉無疑是讓心靈翱翔的最好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