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最早的鬼,是產生在什麼時候呢?

是產生在距今7200年之前。

距今7200年的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出土有一種“人面魚紋彩陶盆”。

這種“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面魚紋”,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鬼。

鬼的本意,就是用一種面具裝扮成神的樣子。

所以,鬼不是神,而是由巫師戴著面具裝扮成的神。

而這樣的一種由巫師戴著面具裝扮成神的宗教習俗,並不是每個古代部落都有,並不是每個古代部族都有。

考古人員,只是在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這種“人面魚紋”,也就是鬼。

而在同時期的東北地區趙寶溝文化遺址中,就沒有發現;同時期的山東地區北辛文化遺址中,也沒有發現;同時期的湖南地區高廟文化遺址中,也沒有發現。

所以,鬼,是當時的西安半坡文化的專屬,也就是仰韶文化的專屬。

而西安半坡文化,即仰韶文化的主人們,就是女媧氏。

女媧氏的後裔,就是神農氏。

神農氏一共有八任炎帝,他們最初的一任炎帝,就是“魁隗氏”。

這個“魁隗”氏的“魁隗”兩個字中,都有“鬼”。

這就表明,他們的宗教習俗,是沿襲女媧氏而來的,他們就是女媧氏的後人。

但是,神農氏是女媧氏的後人,他們這個女媧氏的後人,卻不是很“正宗”的。

因為,他們連給女媧氏敬封諡號的資格都沒有,怎麼能說,他們是女媧氏的“正宗”後人呢?

那麼,女媧氏的“正宗”後人,又是誰呢?

女媧氏的“正宗”後人,就是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

你們可是知道,女媧氏為什麼叫“女媧氏”嗎?

你們可是知道,她這個“女媧氏”的名號,是怎麼來的嗎?

我們先看女媧氏這個名號中的“媧”字的字形,是“女+咼”。

這就是提示我們,女媧氏是生活在母系社會,她們是三足陶器“鬲”的發明者。

“鬲”的發明,意味著湯食、粥食文化的誕生;意味著筷子文化的誕生;意味著後來的鐘鳴鼎食文化的誕生。

所以,“媧”的這個字形,是在向我們展現女媧氏的生活風貌與歷史功勳。

還有,“媧”的讀音,為什麼為“蛙”呢?

因為,“蛙”是馬家窯文化之主人們的圖騰。

“媧”讀“蛙”音,就是說,“媧”是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的祖先。

所以,女媧氏這個名號,是以“蛙”為圖騰的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對自己的祖先們所敬封的諡號。

那麼,為什麼女媧氏的名號,是由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敬封,而不是由神農氏部族所敬封呢?

這當然是由於,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有資格敬封,神農氏部族沒有資格敬封。

那麼,又是為什麼,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有資格敬封,神農氏部族沒有資格敬封呢?

這一方面,說明神農氏炎帝部族,與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不是一路人。

他們就像兄弟分家一樣,500年之前是一家;500年之後,就是兩家了。

另一方面,這也說明,神農氏部族,比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先衰落下去了,所以,他們就沒有資格,給自己的祖先們敬封諡號。

其實,從考古人員們的考古發現,我們就可以看出,仰韶文化是以渭水流域上游的甘肅天水地區為發源地,向外擴充套件,特別是向東發展的。

而由於古代的交通條件不便,限制了人們的生活範圍,所以,發展到渭水流域下游的人們,和仍然生活在渭水流域上游的人們,在利益取向,以及思想觀念上,就肯定是不一致的。

這就導致他們之間,會發生志不同、道不合的情況,從而就會導致他們最後在各方面背道而馳、越走越遠。

這裡,有三種文物,可以顯示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和神農氏部族的不同。

第一種,是“蛙紋彩陶”。

第二種,是“陶鷹鼎”。

第三種,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陶器上繪製蛙紋,和陶器上繪製魚紋一樣,是仰韶文化早期普遍的文化現象。

蛙和魚,都是女媧氏的圖騰。

雖然它們各有不同的意念,但是,它們的一個共同意念就是:隨和、溫順。

而馬家窯文化主要集中在渭水流域的上游,也就是陝西西部,和甘肅、寧夏那些地方,所以,馬家窯文化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女媧氏的這種魚圖騰和蛙圖騰的文化。

但是,到了陝西東部,甚至是山西、河南地區,因為離中原較近,這種隨和與溫順,就不適應當地的社會形勢了。

於是,就出現了像“陶鷹鼎”和“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這樣的文化表達。

“陶鷹鼎”,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座距今6300年的成年女性墓葬中。

該墓葬中還出土有十多件骨匕、數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

而其中的石圭、骨匕等物品,都是屬於禮器。

由此可見,這個成年女性墓主,生前是一個女巫或者祭師。

那麼,作為一個女巫或者祭師,作為一個具有神權與政權的文化以及政治人物,她擁有這麼一個“陶鷹鼎”,並且,還將其帶進了自己的墓葬之中,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說明了,她欣賞鷹的桀驁犀利;說明了,她不再崇尚魚和蛙的那種隨和與溫順了。

當然,雖然這個“陶鷹鼎”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意識,與蛙圖騰和魚圖騰的思想意識格格不入,但是,至少,鷹是草原上的鳥,而不是魚和蛙的天敵,所以,這裡面,就沒有表現出什麼與蛙圖騰和魚圖騰的對抗情緒。

而我們再看這件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的,距今6000年的葬具——“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葬具,是與神靈有關的東西,它就絕對不是那麼隨便的。

所以,這幅圖案所表達的思想意識,就是十分清晰的。

她是直接地表明瞭當時的一種“魚必死,食魚者活”的思想意識。

這就是在情緒上,與女媧氏部族那種傳統的隨和溫順的思想意識,相對抗了;是和蛙圖騰以及魚圖騰的思想意識相對抗了。

這是在狠狠地批判女媧氏部族的那種傳統的隨和、溫順的思想意識。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仰韶文化,同樣是女媧氏的後裔,越往東走,思想意識的差別就越大呢?

這當然是與當時中原地區的社會形勢分不開的。

考古發現,距今7100年,河北地區的磁山文化消失;距今7000年,河南地區的裴李崗文化消失;距今6500年,具有趙寶溝文化特徵的濮陽西水坡“天蓋墓”落成。

這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說明了史籍中關於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的記載,是所言非虛。

庖犧氏,就是伏犧氏,就是東北地區趙寶溝文化的主人。

燧人氏,就是中原地區磁山文化或裴李崗文化的主人。

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就是趙寶溝文化的主人庖犧氏,征服了中原地區的土著部族燧人氏,入主了中原。

而這個過程,長達幾百年。

這肯定會對離中原地區較近的陝西東部地區的女媧氏部族,產生較大的影響。

但是,生活在陝西西部甚至甘肅、寧夏地區的女媧氏後裔們,卻是感受不到這種來自中原地區的威脅的。

所以,生活在陝西西部甚至甘肅、寧夏地區的女媧氏後裔們,就會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這樣,要想他們與處在陝西東部的女媧氏後裔們,保持同樣的心態,那就是不可能的。

這也就是神農氏部族,與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分道揚鑣的原因。

《三皇本紀》記載:女媧氏“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

這裡的共工氏,就是燧人氏的後裔;“共工”,就是奴隸的意思。

這裡的祝融氏,就是庖犧氏和伏犧氏,因為他們在春天冰雪融化後,會進行祭祀活動,祈禱農業生產豐收,所以,就叫“祝融”;“祝融”,就是奴隸主的意思。

這句話中的“以濟冀州”,根據其它的史籍記載,前面還應該加上“殺黑龍”三個字。

就是說,女媧氏渡河到河北地區去,幫助河北地區的共工氏打垮了駐紮在河北地區的祝融氏部族之黑龍氏部落,從而使祝融氏的江山崩潰,以實現她們的“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政治藍圖。

而“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政治藍圖,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和平的願景。

當然,沒有霹靂手段,顯不出菩薩心腸,女媧氏就是透過“殺黑龍以濟冀州”,實現她們的“斷鰲足以立四極”之政治藍圖的。

而這裡的女媧氏,當然也不會是她們部族的全部,僅僅是她們生活在陝西東部的一部分而已。

當這一部分女媧氏的後裔,實現了他們的“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政治目標之後,他們也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神農氏。

於是,神農氏時代來臨。

從考古學上判斷,神農氏時代,就是距今6500年到距今5500之間。

這1000年的時間裡,仰韶文化擴充套件到河南河北地區,就是廟底溝文化;而東北地區的趙寶溝文化轉變成了紅山文化;山東地區的北辛文化轉變成了大汶口文化。

另外,湖南、安徽地區的文化面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那是祝融氏戰敗後,其主力部隊逃往湖南的結果。

到距今5500年,神農氏時代就結束了。

其標誌就是,在河南鞏義,出現了青臺文化;在山東地區,大汶口文化,由第一期轉變成了第二期。

這就是伏犧氏(祝融氏)的後裔,北方的紅山文化的主人和南方的凌家灘文化的主人們,再次入主中原的結果,就是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結果。

需要說明的是,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一方,是神農氏炎帝、夸父氏、蚩尤氏,他們分別是神農氏部族、和共工氏部族、以及東夷氏部族的領袖。

而另一方的所謂黃帝,不是真正的黃帝,而是紅山文化的主人少昊金天氏;應龍,就是凌家灘文化的主人朱襄氏。

在這場戰爭中,發生了夸父逐日的故事。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后土,就是共工氏部族的領袖。

炎帝相當於後來的皇帝,是管理天下大事的;而後土就相當於後來的丞相,是管理天下的日常工作的。

炎帝與后土的職務相對,說明了他們兩個部族的關係融洽。

特別是,“珥兩黃蛇,把兩黃蛇”,與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的“人面魚紋”,除了圖騰不同,一個是魚圖騰,一個是蛇圖騰,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樣的。

這就是說,這個宗教儀式,本來是女媧氏部族的宗教儀式,卻被后土的後裔夸父氏,照單全收。

由此可見,他們兩個部族,是真正地融為一體了。

夸父逐日的這個“日”,其實不是天上的太陽,而是地上的炎帝。

“逮之於禺谷”是什麼意思呢?

禺和鬼,都是巫師用面具裝扮成的神。

只是,禺更為古老,更為遵從自然;而鬼,則有所創新,更趨向於由人發揮作用。

所以,禺就是專指馬家窯文化的那一方;而鬼,就是專指神農氏的這一方。

“逮之於禺谷”的意思,就是夸父氏以維護炎帝的神農地位為名,去請求馬家窯文化的那一方,來援助他們共同對付入侵中原的金天氏和朱襄氏。

但是,馬家窯文化的那一方不為所動。

所以,夸父氏就“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

“河”就是黃河,就是指馬家窯文化的分佈地區,“大澤”,就是指山東菏澤。

夸父氏請不動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就只好自己打算去和山東的蚩尤氏合為一體。

但是,他還沒有走到山東菏澤,就被應龍朱襄氏給打敗了。

在當時來說,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確實是很得意。

為什麼夸父氏和蚩尤氏都被殺了,而炎帝沒有被殺呢?

這當然是金天氏和朱襄氏,看了他們馬家窯文化主人們的面子。

畢竟,炎帝是他們女媧氏一族的人,殺了炎帝,他們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面子上不好看,是不?

但是,當炎帝和夸父氏以及蚩尤氏都被消滅,塵埃落定之後,他們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是個什麼結果呢?

現在的西藏人,就是女媧氏的後裔。

廣東有個“番禺”的地名。

這個地名,就是告訴我們,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流落到了這裡。

還有,越南,並不是秦朝的趙佗第一次到達那裡的。

實際上,早在夏商周之前,女媧氏的後裔們,就到了那裡。

相反,神農氏的後裔們,卻一直是生活在中原,一直是生活在陝西。

商朝時,“高宗伐鬼方”,這個“鬼方”,就是神農氏的後裔。

真是求仁得仁啊。

逃避或者堅持,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命運,就會給你什麼樣的生活。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孔子說: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你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