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蘇美爾文明是蘇美爾地區的一種文明形式,主要位於現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區。蘇美爾文明是目前已被發現的最早使用文字的文明,在人類歷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蘇美爾文明是怎麼形成的呢?一般認為,在蘇美爾人到達兩河流域時,當地已經有原住民了。雖然嚴格地來講,講蘇美爾語的種族都可以稱為蘇美爾人,但是蘇美爾文明的源頭仍然有很大的探索價值。在前蘇美爾人到達兩河流域之前,當地的原住民已經在文明上有了一定的發展,學者們將之稱為原始幼發拉底人,或者歐貝德人。

一、歐貝德文明的形成與傳播

在《劍橋古代史》中,英國的考古學家瓊·奧茨說:“把蘇美爾的祖先定在歐貝德文化晚期是毫無疑問的,但似乎又已經太晚了。”因此研究歐貝德文明對於蘇美爾文明的探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1.從陶器看歐貝德文明的傳播

研究歷史最為重要的證據便是文物,透過文物還原古代某一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社會文化是最為貼合真實狀況的。其中陶器以其超長時間的儲存能力,一直是探索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兩河流域北部的高拉地區的遺址為研究歐貝德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從其中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當地最原始的哈拉夫文化與南部的歐貝德文化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哈拉夫的陶器以淡黃色、紅色和紅褐色為主,歐貝德的瓷器以綠色和粉色為主。

兩者在器型上也大為不同,哈拉夫彩陶的器型和裝飾都非常多樣,有大敞口的平底碗和淺盤造型,內外裝飾為紅、褐圖案相組合的方式。而歐貝德陶器造型比較簡單,主要以碗和罐為主,僅在外壁有一些花邊。

從陶器的造型特點來看,哈拉夫陶器的藝術形態更加多樣一些。但是在製作工藝上來看,歐貝德陶器顯然技術難度更高一些。因為哈拉夫彩陶中的紅褐陶的燒結溫度為八百多度,淡黃色的陶器溫度為一千度至一千一百度。歐貝德陶器的燒結溫度在一千一百度以上,使用該工藝燒結出的陶器更加堅硬。

在哈拉夫文化晚期,兩河流域的人類開始借鑑歐貝德文化中的燒陶技術。隨著時間的發展,兩種文化處於並存的狀態,並且在製陶技術和藝術造型上不斷融合發展。當地哈拉夫文化的彩陶造型以其更加美觀多樣的特點被保留了下來,因此之後的彩陶也多為紅、褐色。兩種技術和藝術形式在融合後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器型和圖案。

可以看出,歐貝德文明以其更加先進的技術在兩河流域迅速擴張,原先的本土哈拉夫文化也和歐貝德文明逐漸融合。

2.從建築看歐貝德文明

歐貝德文化被學者分為三期,第一、二期主要在兩河流域的南部定居。從第二期開始,歐貝德文化開始向北擴充套件,北部的哈拉夫文化受到歐貝德文化的影響,逐漸與之融合。歐貝德第三期與一、二期的主要區別在於把祭室轉變為了神廟。

最古老的文明都是先從宗教起始的,我國早期的音樂、舞蹈也都是由祭祀時所用的祭歌、祭舞發展而來。西方的文化中,宗教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歐貝德文化也是如此。

最早的時候,歐貝德人只是在居住的房屋旁邊建有專門的祭室。隨著文化的發展,宗教元素佔據的比例大幅增加。歐貝德人在原先祭室的基礎上,兩側各加一個側廳,便把祭室變成了神殿。

神廟的功能不僅僅是祭祀神靈,它還有著集中勞動成果並且再次分配的作用,神廟也標誌著祭祀這一職業正式出現。從歐貝德文明的遺蹟來看,神廟的地點在近千年內都未發生過變動,這說明歐貝德文明中,宗教的地位是非常穩定的。此後的城邦文明也是以神廟為中心,逐漸發展成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城市。

歐貝德時期的住房採用的是多間格局,這突出了各個家庭的獨立性。歐貝德文化在向北部的哈拉夫地區傳播後取代了當地的單間式格局,這說明了社會成員之間逐漸分化。雖然在勞動、分配果實方面仍舊是集中勞動和享用,但是個體意識逐漸凸顯。

二、從墓葬看歐貝德文明

早期社會各個階層等級的差異性不但體現在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上,還表現在墓葬方面。古代人民尤其重視墓葬的規格,歐貝德墓葬絕大多數採用仰身直肢的方式。在隨葬品的數量上對比,隨葬品有七件以上的只佔據百分之六左右,該階層的墓葬者社會地位較高,所用的棺槨皆由泥磚砌成。

第二等級的歐貝德人隨葬品為1-6件,大多有棺,但也有近五分之一的無棺。第三等級的歐貝德墓葬中沒有發現隨葬品,其中約一半無棺。其中極少數的墓葬為屈肢葬也均為無棺,說明該階層的人群社會地位極低,很有可能是奴僕為墓主人陪葬。

歐貝德文明擴散的證據之一便是其他地方的墓葬形式。比如兩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地區,早期的墓葬器具、隨葬品的數量、入藏的肢體形式都與南方的歐貝德文明有非常大的差異。但是在融入了歐貝德文化之後,泥棺木逐漸出現並越來越多。

不過其他地區的文明並未完全摒棄,他們多是將歐貝德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哈拉夫地區的泥棺木中仍採用的是哈拉夫本土所流行的側身屈肢形式。

從墓葬的風格來看,歐貝德文明墓葬並不複雜,而是採用簡單的泥棺或者乾脆無棺入葬。隨葬品的數量也不多,但仍舊能夠從墓葬的中看出個體家庭的地位。

三、歐貝德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縱觀歐貝德文明的發展,加上其與鄰近文明的對比可以得知,歐貝德文明在生產技術上超過了其他文明。比如在製陶技術上,歐貝德文明燒製的陶器比北部的哈拉夫文明要堅固耐用得多,所用的火候溫度也更加高。

1.歐貝德社會的發展

在較為原始的文明中,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生產力和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上。歐貝德文明從最早期的打獵採集逐漸向農業過渡,其中生產技術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歐貝德人掌握了人工灌溉技術,先進的灌溉技術使莊稼的收穫量大幅增加。

農具的進步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歐貝德人使用的農具從早期的複合型鐮刀轉變為了陶製鐮刀,陶製鐮刀結構簡單,堅固耐用,頗為相似中國早期的陶刀。相對鋒利的刀具使歐貝德人的勞動效率提高了很多,在歐貝德遺蹟中被大量發現說明當時已經能夠批次生產陶製鐮刀,這無疑證明了歐貝德社會有著相對發達的農業水平。

歐貝德早期社會一般只有一間單獨的祭室,到後期開始出現真正的神廟。這說明歐貝德社會宗教的地位越來越高,早期社會中的宗教擁有極高的權力,神廟不但負責勞動果實的再分配,還擁有固定的資產。僧侶等祭司職業逐漸從普通階層脫離出來,普通民眾不再有直接向神靈祈禱的權力,祭司成為民眾與神靈溝通的橋樑。

這就導致祭司的地位遠遠超過普通民眾,神殿不但是祭祀神靈的場所,還是祭司們生活的地方。神殿中有固定的祭器,如香爐和陶壺。神殿的出現是原始社會向宗教社會過渡的有力證據,原始社會開始瓦解,社會等級開始出現。

2.歐貝德文明的傳播

歐貝德文明在一,二時期主要在兩河流域南部發展,與兩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文明並沒有太多交匯的地方,兩種文明各有特點。隨著時間的發展,歐貝德文明在生產技術、社會制度方面逐漸超越了周邊文明,北部的哈拉夫文化受到歐貝德文明的影響後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歐貝德文化。

這一點從哈拉夫地區遺蹟中的陶器、建築和墓葬方式就可以看出,隨著不同文明的發展,各個文化之間的遷移和同化現象越來越普遍。歐貝德文明第三期以後,大規模北上影響到了北部的哈拉夫文化,形成了帶有哈拉夫文化色彩的變體歐貝德文化

不僅僅是哈拉夫地區,在地中海沿岸的沙姆拉角地區的遺蹟中發現了典型的歐貝德陶器,同時也有大量仿製品被發現。這說明歐貝德文明的擴散是非常廣泛的,雖然由於時間太過久遠還無法考證歐貝德人是如何過去的,但眾多出土文物都說明了歐貝德居民或者歐貝德文化都曾影響到該地。

3.歐貝德文明實現了兩河流域文明的統一

歐貝德文明對周邊區域的影響是廣泛的,不過其他當地文明對歐貝德文化的吸收也並非全盤接受的。周邊地區多是保留了一些本地的文化特色,比如在墓葬習俗和宗教用具上,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習慣。

但在灌溉技術、生產技術、製陶技術等方面,對於歐貝德文化的吸收就非常多了,雖然很多文明在造型上仍舊保留一些自身的特點。但從出土的文物上都有非常明顯的歐貝德特色,這對於研究歐貝德文化的傳播範圍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代的文明多起源於大河流域,而文明從來都不是單一生成的。各個小型文明之間在溝通交流中不斷相互借鑑和學習,這才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傳播。各地文明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是文明演進必不可少的過程。

參考資料:

1. 《劍橋古代史》

2. 《北部歐貝德文化的形成過程》

3. 《試論文明在兩河流域的興起》

1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這8幅人性插畫,每一幅都極為生動,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