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句話雖然原本用來說明治國理政,但實際上同樣適用於我們為人處世。
《論語•先進》中說「過猶不及」,做事超過或不夠都不合適,老子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說的其實就是「度」的學問,在人與人相處時,在人生修養中,老子以上的四個「不」,我們必須要知道。
01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人
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我們都知道如果說一個物品「方」,那即是指它稜角尖銳。而如果說一個人「方」,則很好聯想,就是說他做事耿直,但過於「方」者往往處事僵化,不懂變通,「方」固然是正直與堅守原則的一種,但往往會因為不懂迂迴而有所傷害。
中國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圓」的人生哲學。「方」是做人要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不為權勢和金錢所左右。但是,它不是呆板、教條、認死理,而是以不變應萬變,「方」外有「圓」,「圓」是做人要圓通老成,要認清時務,講究技巧,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但是,它不是奸猾世故,八面玲瓏,而是以萬變應不變,「圓」中有「方」。「方」是做人的脊樑,「圓」是處事的錦囊。如果只「方」不「圓」,或者只「圓」不「方」,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一事無成。
放眼古今,某些正直誠實的人所以命途多舛,從處世之道上就是隻「方」不「圓」所致,但唐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清代富可敵國的和珅,雖然奸猾世故,八面玲瓏,作威作福,風光一時,但是最終還是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因為他們的做人之道是隻「圓」不「方」。所以,只有善於把「方」與「圓」巧妙地結合起來,方正而不割人,圓通而不奸滑,達到方圓有致的圓通境界,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諦。
深諳「方圓之道」的人,是擁有大智慧之人,做人可方可圓,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左右逢源,方外有圓,圓中有方,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才能無往而不利,才能容得萬事萬物,同時也能為萬事萬物所容。
02廉而不劌:銳利而不傷害人
「廉」在這裡是銳利之意,而「劌」則是傷害。為人方正, 但卻沒有銳利的稜角, 去割傷他人,「廉而不劌」要求我們在做事時要剛正清正,但同時也要顧及他人感受,不能太過。別人有小過小錯,我們也不要去用言語割傷他的心靈。為人清正廉潔, 可是處事方面也要厚道, 不能疾惡太嚴,苛刻太深。
《傳世言》中說:「辱人以不堪,必反辱;傷人以已甚,必反傷。」羞辱別人到不堪忍受的地步,必定使自身反受其辱。傷害他人到超過極限的程度,必定使自己反受其害。因此,即使他人有錯,也不能待其到苛刻不能忍的地步。人生在世,行事需小心在意,處事需心胸豁達,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應付一切,放低姿態,謙虛謹慎,努力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用忠厚去包容他人,消弭道德的鋒芒。
03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直率是一種良好的品行,但是往往直率的人卻不受人喜,這常常是因為他們錯在一個「過」字。過於直率的人,缺少包容隱忍的品性,想說什麼就直截了當地講,看到別人的短處也直接攻擊,這種直率,因為過於自我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容易變質成傲慢自大、自私放肆,而失去了起初的良好意味。我們為人要率直,可是決不能直率得過於放肆。
「直而不肆」,對我們的人生修養與處世言行,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直而不肆」是真君子的體現,一個人若能做到直,可稱真士(真實自然),若能做到不肆,可稱儒生(溫文爾雅);而只有做到直而不肆,才能堪稱真君子。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道德真經注》中說:「直者不能容隱,縱肆其言,以訐人之短。聖人則不肆。」直若陷於過度偏激的一面,往往表現出放肆其言,攻訐人短,所以,「直」必須用「不肆」來制約其偏差。
「直而不肆」告訴我們做人要端直而不放蕩,正直而不放肆,耿直要有忌憚,率真而不輕狂。做到「直而不肆」,就要堅持內心本「直」而表達要「曲」,內心質樸無塵,率真自然,卻以溫婉雅緻的方式表達出來,絲毫不中傷他人。
04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耀
老子曾說,無光或過度弱光不利於人生,但過度強光也不利於人生,只有「中和之光」才有利於人生。他以暗淡無光喻人之逆境,以光彩照人喻人之順境。這裡所謂「光而不耀」,是說人在順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時,要牢記「光而不耀」的告誡,既不要過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強光耀眼他人,能夠以「和其光」的平常心,低調做人,低調做事。這是一種不露鋒芒的高超處世哲學。
有了成就的光芒,要保持溫潤低調,決不炫耀,否則就成了刺眼。元代儒家學者吳澄在評論《道德經》時有這樣的解釋:「光者不能韜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長。聖人則不耀。」當今社會有許多人在成為了所謂的「光者」之後便鋒芒畢露、自滿陶醉,在他人眼中成為了刺目的存在。其實智慧的成功者往往使自身的輝煌亮得柔和,而不會固步自封。當一個人成績達到輝煌時,頭腦更要冷靜、目光更要遠大、行為更要穩健、做人更要低調。韜光養晦,方能繼續前進。
05人生有度
「方正」品格的極限是「有割」,品行方正雖好,但不能以過度「方正」而傷害他人,應隨俗方圓;「廉正」品格的極限是「有劌」,適度銳利雖好,但也應避免刺痛他人;「正直」品格的極限是「有肆」,行為正直雖好,但不可放肆,任意行事,應學會尊重他人;「光彩」的極限是「有耀」,處境光彩雖是好事,但不能以此炫耀自己,刺痛別人眼睛,使人無法親近。「方」、「廉」、「直」、「光」雖是好的品格,但它們一旦超出了限度,突破了它的臨界點,也可能向「割」、「劌」、「肆」、「耀」等壞的方向轉化。
所以,深明大道的聖人能夠時時自律,對自身的品格進行調節,控制在「不割」、「不劌」、「不肆」、「不耀」的限度內,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達到為人處世的最高圓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