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天下之道,不爭而善勝。”
人活一世,爭得越多,失去越多。
不爭,是一種豁達,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
01
不跟小人爭是非
有句古話:“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謫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意思是,文過飾非,是惡人的常態。如果去責備他的過失,反倒會激起他的惡性。
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個故事:
菜市場後門口,一位年輕人與一位老大媽發生爭執。
年輕人要老大媽讓位子,理由是,她一連幾天都在那兒擺攤。
老大媽不讓,說自己先來,攤位邊上的垃圾剛剛清理完,年輕人很生氣,罵罵咧咧,並著急去挪老大媽的菜筐,菜籃。
老大媽沒辦法,只好換到了一個巷道口擺攤。
過了一會兒,年輕人突然大叫:“啊,城管來了。”
原來,年輕人所佔的位置,是不能擺攤的。巷道口,老大媽卻可以隨意售賣。
年輕人是爭贏了,但後來,可能她的菜還沒老大媽賣得多呢。
看過一句話:“寧願保持沉默,讓人看起來像個傻子,也不要和瘋狗計較,把自己混跡於為人所不齒。”
陳銘曾在《奇葩說》中提到,在某年的六一兒童節,自己和大女兒拍了三張合照,發了一條微博。
當時他十分氣憤,準備和這個人對罵,但妻子問了他一句話,她說:“如果你發了,不就和他們一樣了嗎?”
那一刻,他才意識到,和淺薄的小人辯是非,等於浪費時間和生命,毫無價值。
不爭,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不計較,不與他人一般見識,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人和事上。
02
不跟愛人爭輸贏
前段時間,閨蜜和她老公因為買保險的事,大吵了一架。
閨蜜有個朋友是做保險業務的,她已經在朋友那兒買了一份重疾險了,經不住朋友的推薦,她又想買一份理財的險。
老公不同意,說保險不能盲買,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只能買重疾險。
老公態度堅決,閨蜜也一再堅持,最後兩個人大吵一架。
我認為閨蜜的老公,說得很在理,如果閨蜜認個輸,這件事根本鬧不大。
雙方都不肯讓步,一件小事就掀起了一場風暴。
婚姻生活中,互相較勁,日子就會雞飛狗跳;一方服軟認輸,日子才會魚躍鳶飛。
“認輸”就是夫妻關係的調和劑。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裡提到:“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他說到做到,從不給妻子一張生氣的臉。
胡適的妻子江冬秀是出了名的“母老虎”,脾氣極大。
每次江冬秀髮脾氣,大喊大叫時,胡適就躲到廁所裡,藉口要漱口,故意把牙刷擱進口杯裡,把聲音弄得很響。如此這般,避免正面衝突,讓彼此好受。
夫妻相處,沒有誰對誰錯,也沒必要計較誰輸誰贏,贏了道理,傷了感情。
少爭輸贏,多講感情,日子才能過得幸福美滿。
03
不跟父母爭對錯
作家麥家曾在《朗讀者》的舞臺上提起父親,他動情地說道:
“父親,你一輩子給了我很多。我想最後再要一點,要你一個清醒的笑容,一個確鑿的認可,一個父子情深的擁抱。可你沒有,父親,你就那麼走了。”
麥家十分後悔,他因為一件事與父親產生隔閡,對那件事耿耿於懷多年,以至於父子關係長期疏遠。
跟父母較勁,不體諒,也不低頭,只會讓親情越來越疏遠。
等到你幡然醒悟時,卻發現父母已經不在了。
別等失去後才追悔,那些你以為的來得及,終會成為命運大鐘上的一記悶聲,並在多年之後,仍舊發出意難平的迴響。
表哥提起去世的父親,常常如鯁在喉,他說,人這一輩子,最不應該跟父母較勁。
舅舅在世的時候,患有高血壓,高血壓患者,飲食要低鹽,而且不能喝酒。
可是,舅舅從來不在意這些,剩飯鹹菜照吃,一日三餐喝酒。
表哥多次相勸,他不聽,說自己吃了幾十年的醃菜都沒事,還說喝酒能養生。
舅舅因不注重飲食習慣,血壓升高到極危型,一個月住院兩次。
表哥很生氣,與舅舅較勁,兩個月沒回父母家。
沒曾想,後來就再也見不到他父親了。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父母能聽自己的話,可是,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有他們的認知。我們認為吃剩飯鹹菜,是不健康的飲食,他們認為是節儉。
我們認為對的,也許在他們心裡認為是錯的,兩代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不一樣。
俗話說:“孝順,有順才是孝。”
不和父母較勁,多順從他們的意思,多哄哄他們,才是作為子女該有的孝順。
不跟父母爭對錯,有孝有順,才不會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04
不跟朋友爭風光
王陽明先生曾在《傳習錄》裡說:“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意思是:朋友務必要互相謙讓,才會受益,互相攀比或爭輸贏,就會受損。
侄女跟我講了她的一段經歷:
侄女和大學同學妮兒,畢業後,應聘進同一所私立學校任教。
妮兒工作十分認真,下班後也鑽研教學,常常參加網路培訓學習。
侄女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下班後不是打遊戲,刷抖音,就是聊天,追劇。
一年下來,兩個人就有了明顯的差別。
妮兒在年輕教師中,表現得出類拔萃,當上了教研組長,並且因為教學成績突出,在學校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侄女對妮兒的榮譽有些嫉妒,常常含沙射影地擠兌妮兒。
妮兒性格脾氣好,顧及同學友情,從不作聲。
誰知,妮兒越是忍氣吞聲,侄女越是變本加厲。
後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關係越來越僵,侄女選擇離開了那所學校。
講起那段往事,侄女很後悔,她認識到自己的狹隘與淺薄,對友情的失去也深感惋惜。
生活中,太多友誼毀於一個“爭”字。
有的人,什麼好事都想佔著,處處都想比別人過得體面;
有的人,見賢思齊,正視別人的優秀,努力向優秀的人看齊。
前者,只會讓自己在嫉妒心的驅使下,越來越累;後者,心態平和,會越來越好。
朋友之間一爭高下,比誰風光,不僅消耗了自己,還失去了友情。
05
不爭的人,境界高
古人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是懦弱,不是認慫,而是懂取捨,明事理。
不爭,是一種好心態,是一種大智慧。
不去爭那些無用的理,無用的利,才能活得坦然,過得自在。
跟小人爭是非,即便贏了,也影響了心情,浪費了時間;
跟愛人爭輸贏,無論誰贏誰輸,都會傷及感情;
跟父母爭對錯,不管結果如何,都會疏遠親情;
跟朋友爭風光,無論結局怎樣,感情都會漸行漸遠。
爭什麼,你便失去什麼。
不爭,你反而贏了。
越智慧的人,越不爭。
不爭,才是人生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