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酒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已經發展了數千年。無論四時八節,還是來往應酬、親朋聚會,都離不開酒,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民俗酒文化。同時,酒作為藥物,可以解疾除病、強筋健骨,在醫學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傳統醫學對天地四時、人體自身的研究逐漸深入,用酒入藥被人們所推崇,形成了四時八節的飲酒習俗。

醫源於酒

“醫源於酒”,從漢字“醫”字可以證實。 “醫”本作“醫”:“醫”示外部創傷,“殳”示按摩治病的器具,“酉”本為酒器,與“酒”意通,表示酒是內服藥。《說文解字》雲:“醫之性然,得酒而 使”“酒所以治病也 ”......

酒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醫治百病的靈藥。酒文化在商周之前即已出現,源於古人發現穀物或果實的自然發酵。商代酒文化盛行,用於祭祀娛樂等。

古代的酒,是由黍或稻釀製成的一種含有低度酒精的飲料。人們在長期飲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少量飲酒可以通經活血,令人精神興奮;大量服用就會麻醉神經,令人昏睡不醒。因而酒被先民們當做最早的興奮劑和麻醉劑來使用。

古人發現酒有通絡活血、行藥勢、興奮、麻醉、 殺菌、溶媒等作用,故酒用於養生,並結合傳統醫學制作藥酒。酒乃水谷之氣,味辛甘、性熱,入心肝二經, 有通血脈、養脾氣、厚腸胃、潤面板、去寒氣、消毒殺菌等功效。在“湯液”出現之前,經常以酒作為溶劑。 “湯液”有“酒劑”與“水劑”兩種,“水劑”是主要溶劑,酒劑的應用主要是用來製作藥酒。早在《神農本 草經》中就明確記載用酒製藥材以治病。

周代時,微醇的“酒”已作為貴族們的日常保健飲料。《黃帝內經》中有許多關於酒的論述,其中提到的酒劑有“醪藥”“醪酒”“雞矢醴”“左角發酒”等。如《素問·湯液醪醴論》,從理論上闡述了酒與防病健身的關係,從實踐上論證了酒與傳統醫學的關係。華佗用的“麻沸散”可算是最早的麻醉劑, 據考證就是用酒來沖服。《漢書·藝文志》將酒說是 “百藥之長”;《本草綱目》幾乎是“百病用酒”, 書中多處可見用酒治病、以酒製藥、以酒服藥。歷來本草醫案,無不列舉闡釋。由此可見,酒在防病治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酒為諸藥之長

酒之於藥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酒可行藥勢:古人謂“酒為諸藥之長”,酒可以使藥力外 達於表而上至於巔,使理氣行血藥物得到較好的發揮,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一點,白酒是中國養生理論“藥食同源”的具體實踐,而這其中,中藥本草入曲則是典型案例。 在白酒釀造中,有“無藥不成曲”的說法,即在製作酒麴的過程中,新增幾十甚至上百種配伍精良的本草。《峒溪纖志》記載:“以米雜草子為之,以火釀成”,此處的“雜草”即指草藥,亦是最早 “百草入曲”的雛形。釀酒時摻入一些中草藥,在調節酒的風味的同時,這些中草藥在參與發酵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是 以“曲有用藥者,所以治疾也”。

東漢名醫華佗的《中藏經》中載有“延壽酒方”,以黃精、蒼朮、天門冬、枸杞等製成補酒,用以延年益壽。醫學家對酒的評價,如《養生要集》 雲:“(酒者)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後漢書·食志》雲:“酒乃百藥之長。” 《名醫別錄》中雲:“酒行藥勢,殺百邪惡氣。”藥酒是歷代醫家在長期同疾病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僅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就有300多 種,製備方法也有40多種;各醫籍中記載的藥方也很多,而散佈在民間的單方、秘方更是不計其數。藥酒是食療的一部分,不同藥方各具特色,治療和滋補作 用兼有;藥酒借酒力,萃取藥物中有效成分,對許多疾病具有獨到療效,深受人們歡迎。

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澱,飲酒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可怡情解憂、養生益壽。現代研究證明,酒能促進血液迴圈,增進食慾,提高消化能力,適量飲酒有益健康。

醫源於酒,而促酒成俗

隨著傳統醫學對酒的研究、對四時八節的掌握、對自身疾病的瞭解程度加深,加上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酒逐漸成為強身健體、健胃除疲、怡情提神之佳品。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並由此養成有益人們健康的飲酒風俗。

冬日閉藏,為養陰時節,不宜發散。人體處於封藏狀態,陽氣不致妄行,脾胃機能亦較健旺,此時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酒可促陽溫中,走表可外散寒溼,陽氣發散式微。故冬季可飲溫補酒,但一次不可大 量,以免致出大汗發散太過。《黃帝內經》中“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即指冬季應養陰滋補。酒有“通血脈、溫腸胃、驅風寒”之效,故民間冬季多飲溫酒,以養精藏神,強健身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牛膝酒、虎骨酒、鹿茸酒、人參酒、枸杞酒等200多種溫補酒,表明當時人們養成了“冬必飲酒,飲酒宜補,酒必先溫”的飲酒風俗。南方沿海一帶,由於久居沿海,水溼較重,易患關節疾病,需飲酒除溼祛痺痛,故家家戶戶養成飲酒習慣,一入冬季,必是家家飲酒。

冬日溫陽,飲服藥酒能散寒除溼;春日發陳,酒助藥物向外行藥勢,避除疫癘之邪。古人創制“屠蘇 酒”,以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此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癘之邪的功效。春季“天地俱生,萬物 以榮”,病毒橫行,易發流感瘟疫,而春節飲屠蘇酒可達“不病瘟疫”“闢一切疫癘不正之氣”之目的。 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端午時節前後,氣候炎熱,蠅 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而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雄黃、艾葉、燻草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使蛇蟲聞之遠遁,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為了減少疾病,強身健體,民間便在每年端午之時飲用雄黃酒,久而久之,成為風俗。

漢高祖時宮中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之說。南朝梁關均撰《續齊諧記》記載:“九月九日, 飲菊酒,禍可消。”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之說。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也稱:“菊華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一起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菊花酒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瘻癉,治百病”的功效,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節,更 要飲菊花酒。

醫源於酒,而飲酒習俗賴於傳統醫學的發展,賴於人類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以及對健康長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傳統醫學與飲酒民俗二者關係密切,對我國的飲食衛生、疾病防治、健康養生等方面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醫源於酒,而促酒成俗。

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兩千年前就有方便米飯了?古人也太時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