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執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遠古時期就有尊老的存在,但是那時還只是一個懵懂的概念,孝在遠古時代的主要含義是綿延子嗣,體現在對於養育後代的層面。
經過歷代的發展,周朝的禮樂制度奠定了中華民族基本的孝文化,到了春秋戰國年間寫有《孝經》,這本書更成為後代學習的必讀書本,和五經有著同樣的地位。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朝代,它的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唐朝作為一個嶄新的朝代,它在孝文化方面自然而然地承襲了前代,同時孝文化在唐代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中華民族以忠孝治國的方針政策在唐代進一步被推廣。
一、唐朝的孝文化孝文化經過歷代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在唐代又經過進一步的完善,使“孝”在現代也作為一種美德流傳下來。唐代無論是統治者、各級官員,還是地方百姓。對孝都是非常推崇的。
選官制度、地方官吏的任用、以及生活中的禮儀都是圍繞著“孝”展開的。如果帝王或者大唐的任何一個子民對孝稍有褻瀆都會遭到辱罵,甚者還會遭到嚴重的懲罰。
1.孝治天下的基本國策
唐代統治者推崇孝道治國,他們深知忠孝治國的重要性,孝可以促進家庭關係和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證自身的統治更加的穩固。唐太宗經過玄武門之變之後,與唐高祖李淵的關係不夠融洽,在李淵去世後要求從簡辦理,大臣也認為應該遵循李淵的遺詔。但是玄宗皇帝堅決反對,他怕會受到天下人的指責和為後代史書記錄留下口舌。
皇帝有一種榜樣效果,上行下效,一國之君都重視孝道,這個國家的百姓自然也就重視孝道。除了皇帝推崇孝道之外,唐代計程車大夫官員們同樣也推崇孝道治國。盧履冰在給唐玄宗的上書中雲:今陛下孝理天下,動合禮經。
可見以孝治國家已經得到了君臣的共識。
2.選官制度的“孝”文化
孝文化作為國策,最主要的是要有官員去實踐,去推廣,否則以孝治國的政治理念是很難得到普及的,官員對於政策是有引導作用的,所以在選官的時候也加入了對於孝的考核。唐代不定期透過孝行進行人才選拔,科舉考試者必須要學習《論語》和《孝經》兩本書,孝文化作為政策開始逐漸制度化和經常化。
唐朝還專門設定了孝悌為考試科目,地方舉薦孝行出眾的人才,到中央進行考試,這與漢武帝的舉孝廉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在唐肅宗時期曾一度停止明經、進士等科的考試,而只察舉孝廉。
唐代考試以孝作為考試科目,同時在對於官員的管理方面也對孝進行考核,如果表現不佳的會受到監察部門的懲罰和社會輿論的指責。為保證官員踐行以孝治國的政策,國家會對官員提出一些要求。
3.對於孝的獎勵
孝是國家政策,如果有表現好的國家會予以獎勵。主要獎勵包括旌旗表彰,下旨褒揚,減免課稅,授予官職,財務獎勵,甚至是史書立傳和建設碑祠。這是中央對孝道的獎賞,同樣地方也會有獎勵,也包括旌旗,財務和授予官職等獎勵,很多地方官員的任用都是孝行出眾的人。
除此之外,民間也會的孝順的人褒揚之情,口耳相傳,有口皆碑,比如作文辭以頌揚,資其孝行,信賴其德等等。
4.唐代養老措施
唐代對鰥寡孤獨都有特殊的照顧,唐代老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歲,所以唐代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會予以一定的照顧。皇帝會對年齡大的老人賜杖,資助財務,減免租稅,授予侍人的等等,同樣地方也貫徹中央的政策,有減免課稅,資助財務等政策。
唐代從孝文化的推行到官員的踐行,再到獎懲制度和養老制度,這些政策使得唐朝以孝治國的政策得以貫徹實施。
二、為何能夠以孝治國唐代的孝文化制度是非常的完善的,從上至下貫徹實施,政策的貫徹實施是經過多方努力而成的結果。
1.文化的影響
唐朝是一個文化發展極為繁盛的朝代,唐代女子都可以作詩、做官,可見唐代對於文化的學習是非常的推崇的。
唐代建立了最完備的學校制度,以儒家教育為主體,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備的學校制度體系。在中央設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弘文館,崇文館等,地方上設有州、縣學,鄉學等,完備的學院體系,為中央推廣文化知識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唐朝前期以官學為主,對私學進行打壓,但是到了唐中期,國家動亂,沒有過多的精力去打壓私學。經過幾十年唐文化的浸潤,孝文化已經紮根於唐朝的文化體系當中。
唐後期的私學主要是私塾講學,聚眾講學,以及寺院講學等等,講學的內容也主要是圍繞著儒家經典,忠孝文化展開的。私學不同於官學,私學的傳播更為廣泛,也更加的深入人心。私學對唐朝文化的傳播也同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經濟的推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的所有政策都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進行支撐。
唐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唐初鼓勵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減免課稅,減少征伐,重視農業發展,進行經濟商業發展,增加國家的財政積累,有了一定的財政基礎,開始實施孝廉的獎勵政策,國家的養老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
所以唐代能夠貫徹以孝治國的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唐代經濟的發展可以支撐獎懲制度,可以支撐減免課稅制度。
3.政治的決定作用
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都會促進政策的實施,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有統治者的支援,在君主專制的國家中,沒有統治者的支援,政策是很難得到實施的。
唐朝的歷代君王都推崇忠孝思想,忠孝治國是儒家思想,中華文明的精髓,推崇忠孝治國更容易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同時百姓也更樂於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百姓的思想與國家的思想一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保證政治的平穩執行,鞏固中央集權,保證李唐皇室的延續。
其實不只是唐朝,就算是南北朝分裂時期的統治者也同樣推行以孝治國,只要百姓接受國家的意識形態,政權就會更加的穩固了。
有一個很好的意識形態能夠促進國家的平穩執行,統治者當然要大力的推行此政策,以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思想共識。
三、孝文化有何作用孝是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它對唐朝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幫助歷代君王增加國家的凝聚力,保證社會各項制度平穩執行。
1.對唐朝內部而言
唐代推行以孝治國,身為君王要以身作則,形成榜樣效應,這為全社會養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孝文化是維護小農經濟的精神動力,因為孝文化的原因選取同財共居的管理方式,加強了個體家庭的凝聚力,更有力地維護小農經濟。
除此之外,孝文化影響著唐代的社會習俗,對百姓的衣食住行,對國家的吉凶嘉賓禮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豐富了唐代的禮儀形式。
孝文化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孝道塑造了文人的品質和精神,進而在發揚孝文化的同時促進了藝術、歷史、繪畫的方面的發展,為唐朝的文化藝術增添了新的內涵。
唐代三百年能夠平穩發展,有著良好的社會秩序,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唐代統治者重視孝文化的社會氛圍,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孝文化還存在一些弊端。因為對孝道的推崇喪葬花費巨大,給民眾帶來了經濟壓力,而且這種經濟壓力是必須承受的;儒家孝道對於佛教出家及其反對,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教的不婚和無後被認為是對孝的大不敬,對佛教多有排斥。
同時在推崇孝文化的同時還有用“割股做藥”和“以身殉葬”來彰顯孝道,這種傷害自己身體,甚至是損害生命的做法,不得不說是一種喪失人性的孝道,過猶不及,孝道最後的也變得虛偽僵化和盲目。
2.影響周邊國家
唐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周邊國家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孝道作為唐朝的立國之策,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透過遣送留學生、派遣使者,以及民間交往的傳播,對新羅、高句麗、百濟、日本等國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唐文化走出國門的一個重要體現。
總結孝文化從遠古時代就已經萌芽,一直影響中國五千年,這即是統治者推崇的結果,也有人民群眾支援的原因。孝文化成為維持封建統治的立國之策,促進了歷代的經濟文化發展,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加強了社會的凝聚力,也為後代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孝文化在促進中華民族發展的同時,也影響著周邊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唐代孝文化繼承前代的精華,同時對後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孝文化在中華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參考文獻:
《唐代孝文化緣何興盛》
《論唐代行孝與崇孝之風》
《唐代孝文化及其“以孝治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