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現實社會中有這麼一種普遍現象,很多人透過讀書,參加培訓等方式,知道了很多理論,包括自我修煉的理論,管理的理論,經營的理論等,但在實踐中就是“做不到”,為什麼?

簡單地說,這是因為你的“知道”既不是“真知”,又沒有“使用”起來,因此,知道得再多也沒有用,只是一種擺設而已。

王陽明提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他告訴我們,知離不開行,行也離不開知,只有經過“行”,才能知得“真切”,才能獲得“真知”。只是從書本上讀到,或者從別人的口中聽到,往往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蘇格拉底看來,這還是屬於無知。因此,我們雖然自我感覺是“知道”了,實際上還是無知,所以在實踐中就做不到。

稻盛和夫在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過程中,為了改變幹部和員工已經形成的思想觀念,他在學習會上講京瓷哲學。其中,要正直,不說謊,不忘感謝之心,保持謙虛坦誠之心等,都是孩提時代父母或老師教導的東西,是以道德為基礎的理念。對此有些人表示不滿,“為什麼這些連小孩子都懂的東西,現在還要讓我們來學?”稻盛回答得非常好,“大家都說這些道理非常幼稚,理所當然,十分簡單,但是,這些道理或者說思維方式,作為知識,大家或許具備,但根本沒有把握,更沒能實踐,這就是招致公司破產的元兇。”稻盛在這裡提到了知識的“具備”,“把握”與“實踐”的問題。 “具備”某種知識,可能只是有了某種知識的概念,比如說“要正直,莫說謊”,可能都聽父母或老師講過,有一定的概念,這只是“知其然”而已;而“把握”(掌握)某種知識,則是在形成某種概念的同時,懂得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懂得人生為什麼“要正直,莫說謊”;“實踐”某種知識,則是要按照某種知識的要求去做事,要“知行合一”,不能知道“莫說謊”,卻天天在說謊。

央視一套“晨讀”有一篇文章談到,一年前,小濤和作者談論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事業藍圖,要在兩年內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然後賺大錢,買豪車,買房子。作者問他,你有詳細的商業規劃嗎?你要開一傢什麼公司,往哪個方向發展,找到合夥人,做好市場調查了嗎?他回答說,我看了很多經濟學,管理學和商業類的書,懂得了不少創業的方法,還向很多創業的學長取了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年之後,你就看我的成就吧。一年已經過去,小濤沒能開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也未能做出一番成就來。小濤的書讀了不少,但沒有經過實踐,沒有獲得真知,因此,他知道了,卻做不到。

知道了卻做不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沒有把學到的理論真正“使用”起來。用聖吉的說法,你沒有區分“擁護的理論”和“使用的理論”,你讀了經典,擁護其中的某些理論,但你在做的時候,“使用”的不是經典中的理論,而是你根深蒂固隱藏在內心的心智模式,或者說是既有的看法與信念,因此你“知道了卻做不到”。假如你真正信仰某一種理論,並把實行某種理論作為自己的一個願景,那麼你在做事的時候,就會使用這種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就會改變原有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就有可能知道了也做得到。

總的來說,我們在學習某種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假如能夠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並能夠“知行合一”,就有可能解決前面提到的“知道了卻做不到”的問題。

1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