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這句話是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一書中對他近80多年的生活經歷總結的生活哲學。他認為“內心”是驅動這個世界的絕對法則,是推動一切事物執行的真理,內心塑造現實,心靈驅動現實。人生所有的一切透過內心,影響到行為反應,最後形成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個完整的社會人。

認識到這一點,緊接著會關聯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內心才是崇高而有意義的?功利一點來講,什麼樣的內心才會打造功業?稻盛和夫給出了答案:利他之心。

一、“利他之心”是我們的生命意義,也是成功的奧秘

人所能擁有的最為崇高、最美麗的心就是關愛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時候犧牲自我也要為他人盡力之心。這樣的心,用佛教的語言,就叫“利他之心”。稻盛和夫在本書中使用了很多佛教、禪宗的理念,從書的封面設計蓮花樣式,到書中應用的佛教禪修概念的描述都凸顯了佛教修煉的特徵。因為相信我們的一切都是上天的賜予,而上天賜予的財富和才能要回饋社會,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生命意義,所以,只有“利他”才是使用財富的正確之道。

稻盛和夫認為,開創事業或實際工作時,首先應該思考:這是不是對世人有利?是否發自“善意的動機”?是否是從“利他之心”出發的?只有從“利他之心”出發,事業才能成功。在我們現實理解中,例子比比皆是,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谷歌的使命是“整合全球範圍的資訊,使人人皆可訪問並從中受益”,臉書的使命“賦予人建立社群的權力,讓世界融合在一起”等等,世界一流企業創造的初衷都是追求對世人有利的事物,改善世人的生活,使他人受益。從這些企業打造的產品來看(淘寶、安卓、搜尋等等)也都體現了“利他”這一特性,每一款產品的打造都可以讓所有人能在系統生態裡自我創新和生存。

二、“利他之心”的構築

“利他之心”是一種“善意的動機”,是“心”中的“真我”體現,而“真我”的周圍又包裹了自我、靈魂、本能、感性、知性等等“真我”最真實存在之外的附加,如何能夠保持“真我”,維護好最美好、最純粹和利他的屬性,還要靠不斷的心性磨練來提升人格,不斷的降低自我本能慾望和利己的慾望。

樂於感謝,常懷感恩

樂於感謝是人生應該時刻抱有的一種心態,不僅對給予我們支援和幫助的給予感謝,對人生中的挫折和災難也要抱有感謝之心。如果沒有空氣、水和糧食,我們一天也活不了;如果沒有家人、工作夥伴和社會,個人也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周圍的一切都在支撐和幫助我們,讓我們得以生存——如果這麼想,那麼,我們只要活著,就必須感謝。對於人生中的一些挫折和災難而言,從佛教的角度講,“災難”意味著“業”,某種災難降臨時,意味著一直折磨自己的“業”的消失,消業是好事,也應抱有感謝之心。當然,如果心態不對,對災難的處理應對方式不對,會喚來新的更大的災難,只有抱有感謝之心,正確對待處理,方可安全消業。

稻盛和夫認為, “存在之核”就是一切生命共有的東西,“存在之核”之外的東西,即我們平時堅信是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比如肉體和心靈、思考和感情,或是金錢、地位和名譽,乃至能力和才能等,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借來之物,都是被賜予的附屬品。那些我們認定是自己的東西,不過是現世一時寄存在我們這裡的東西,其真實的所有者,我們根本不得而知。正因如此,我們不應將其用於自身,而必須將其用於世人。而當這一世的生命終點來臨時,我們應該毫不留戀地將這些寄存之物歸還給上天。正因為是上天賜予的,所以要常懷感恩,保持回饋。這一點,滲透著宗教的觀點,在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裡,“賜予—感恩—回饋”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而日本的神道教作為泛靈多神信仰,強調萬物皆有神性,所以也要感謝你周圍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植物、動物還是空氣,要常懷感謝。

強大心靈,永不放棄

因為要堅持“利他之心”,堅持“真我”,堅持“正道”,人才會遭遇困難。而戰勝困難靠的就是不屈不撓的一顆心,必須抱定信念、志氣高昂、堅韌不拔地幹到底才能獲得成功。有強大的心靈、堅定的信心、永不放棄的鬥志、滴穿岩石般的意志和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才能佛來斬佛,魔來斬魔。西鄉隆盛說:“行正道者必遇困厄。無論立何等艱難之地,無論事之成敗,身之生死,志不稍移也”。

即便逆風撲面,也要筆直前行!

三、美好心靈勤耕耘

稻盛和夫用一個算式來表達人格,“人格”=“性格+哲學”,所謂哲學,簡單來說,就是思維方式。在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即性格之上,再加上思維方式,就能明白這個人是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度人生的。

他用另一個算式來衡量人生和工作,“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這個算式中,思維方式是關鍵所在,熱情和能力是輔助指標,若思維方式不對,熱情和能力得分再高最終的結果也只可能都是負數,人生和工作的一切都是負數。

從他的兩個算式可以看出,思維方式(即哲學)的重要性,正確的思維方式可以修煉出完善的人格,輔助於熱情與能力,人生和工作就會有良好的結果,獲得成功。而好的思維方式,好的心靈要靠不斷的修煉和培育來獲得。英國思想家詹姆斯·埃倫曾經說過下面這段話:人的心靈像庭院,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蕪,不管是耕耘還是荒蕪,庭院都不會空白。如果自己的庭院裡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那麼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茂盛的雜草將佔滿你的庭院。出色的園藝師會翻耕庭院,除去雜草,播種美麗的花草,不斷培育。同樣,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我們就要翻耕自己心靈的庭院,將不純的思想一掃而光,然後栽上清澈的、正確的思想,並將它們培育下去。佛教也有類似的表述,佛教裡將憤怒、慾望、抱怨這三者稱為“三毒”,說這三毒就是汙染和迷惑我們心靈的元兇,也講究心靈的修煉與淨化。

四、“心學”的組織應用

淨化心靈、美化心靈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稻盛和夫認為那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投身於眼前應做的工作,透過每天的工作修煉心靈、淨化心靈。

作為公司、集團或組織,如果設定了高目標,並想動員全員實現高目標,那麼,大家擁有同樣的願望或想法就很重要。換句話說,就是要統一思想,團結一心。稻盛和夫在進行企業管理時,經常會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把在場的幹部、員工召集起來,滿懷熱情地向他們講述自己的想法、哲學以及今後要挑戰的事業等。講話的內容包括公司的使命、對事業的思考、工作的意義、勞動的價值、如何度過人生等等。他把工作重點首先放在了統一全員的思維方式上,他認為一旦人心凝聚,就能發揮出強大的力量,這是其他任何東西都難以替代的。因此,首先重要的是,員工同志們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團結一心、努力工作。而對於組織中,思想理念不能和整體達成一致的成員,也要“心狠手辣”地驅逐,“其心異,非我族類,必逐之”。這一點,與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同心合謀成大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領導者而言,稻盛和夫認為組織的好壞取決於領導者的心。組織的成長無法超越其領導者的器量。因為領導者的人生觀、思維方式和心中抱有的思想理念,會原模原樣地決定組織和集團的存在方式。這一點,其實可以開放到一個團隊、部門、公司甚至於家庭等各個單元,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修煉“心”。

書目:《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日】稻盛和夫著 曹寓剛 曹岫雲譯

2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