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美文、繪畫、雕塑、音樂,都可以分為“現代的”與“古典的”。一說“現代的”,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簡潔”、“抽象”、“錯亂”、“不守規矩”等等;一說“古典的”,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複雜”、“形象”、“有序”、“合乎規矩”等等。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會選擇一些藝術作品來提升自己的情緒體驗,但很多人卻會對“古典的”不感興趣,甚至感到不舒服,不願意再花時間去聽什麼貝多芬的交響曲或是去讀什麼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因為這些藝術品“不夠刺激”麼?歷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古典的”藝術品,往往都是題材宏大。作品所描述的時間跨度動不動就“一個時代”或“某個人的一生”,所描述的空間跨度動不動就“一個帝國”。在這種宏大的鉅製面前,讀者難免會體驗到“個人原來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對於已經習慣了“總是覺得自己重要得不得了”的人來說,這當然就會讓他很不爽。另外,越是宏大的題材,越是可能涉及到極為深刻的苦難、悲劇,主題沉重。當很多人只是抱著“娛樂一下”“放鬆一下”的目的時,那麼“古典的”的那些玩意兒自然也就不合胃口了。

接受不了“我是無足輕重的”,接受不了“生活是悲情的、鬥爭的”,往往就會有“戀家情結”。在“家”中,自己的存在就會顯得那麼的重要,家人對自己也是如此的關心在意、溫情脈脈。而一旦從“家”中走出來,以上這些美好的體驗頃刻全無。於是,口頭上說“上學沒意思”“工作沒意思”,其實就是覺得自己的存在對於學校或單位來說可有可無,沒有什麼意義。確實,“地球缺了誰都會轉”,哪怕是那些所謂的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王侯將相,一旦因為天災人禍突然出局了,其他人也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無關痛癢。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我是無足輕重的”“生活是悲情的、鬥爭的”。在這種條件下,能不能找到身處其中的意義、讓自己有目標有動力,這完全是自我心態調整的問題。

每個人所要面對的情況都是一樣:怎麼能在一個如此宏大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個人的體驗:當自己爬到半山腰,上有天、下有地,身處一大片草木鳥獸之間,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渺小、壽命有限而心生不悅,反而會覺得自己能有機會欣賞到此情此景,感受到自然的波瀾壯闊是如此的幸運。在這一刻,體驗到了“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萬事萬物融為一體,哪有什麼“自身”和“自身之外”的分隔呢?當帶著這樣的領悟再回到社會生活中、回到工作中,也就不會再以為“這也跟我沒關係”“那個我也不感興趣”。當然,這種領悟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懷念董卿版詩詞大會,是因為她告訴我們,人生自是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