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立夏時節”】
今天是立夏,我們今天講立夏時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養生。
農業與曆法
這裡給大家科普一個小常識。中國古代的農曆是參考了什麼?參考了月亮,地球,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表現,這方面的研究叫物候學。同時也參考了人對大自然的反應和認知。參考這四方面而制定出來的一種曆法。這個曆法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指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非常注重農曆,就是中國古代的歷法,現在叫農曆,也叫陰曆。這個曆法特點是我剛才講的要素,分別是天文時間、地球生物時間、人文時間,這三個方面綜合在一起,互相參考。
這種方式在中國古代曆法界,或者物候學領域,叫做“羅致協從”的關係。中國古人把這種思路叫做“象天法地”。意思是參考天地自然之道而指導人事當中的各種生產活動。以前講《黃帝內經》的時候,反覆強調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天人相應”。天指的是自然界,人指的是人類。人類的生理機能、運化規律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是相應的。
夏天是每年陽曆5月5日或6日。但是一般人認為6月、7月、8月,這3個月才是真正的夏季。從氣候學上講,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認知,形成共識的是中國的學者張寶堃提出來的候溫分季方法,就是氣候溫度的分季方法,非常有指導意義。他是通過結合物候現象、農業生產提出來的。
候指的是五天。一個節氣是十五天,每一個節氣再除以三,那就是十五除以三等於五。每個節氣有三個候,上次講穀雨的時候講過,一個候是五天,一個節氣是三個候,一年是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七十二物候。候的五天平均氣溫穩定低於10℃以下作為冬季的開始。五天的平均氣溫穩定升到22℃以上是夏季的開始。從10℃以下穩定的上升到10℃以上,在22℃以下的時候屬於春季。平均氣溫從22℃以上穩定下降到22℃以下,在10℃以上的時候屬於秋季。這是分四季的方法。
中國的農曆是參考太陽和月亮的交織關係而確定的一種曆法。很多人說太陽對我們影響大。另外一個天體“太陰”對我們影響也很大,“太陰”就是月亮。月亮對地球明顯的影響就是每個月旋轉一次。每月農曆初一的時候,天上的月亮是黑月,幾乎看不到,或者是有一彎像蛾眉一樣的小月牙,古人把它叫做黑月。每月農曆初一叫“朔”,“朔”是每月農曆初一的時候,月亮是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初二、初三的時候,天空就出現一彎比較新的月牙。月牙的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這是農曆初二、初三出現的月象。
之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地方逐漸向東擴充套件。到了初五、初六的時候出現明暗各半,而且是西半邊亮的上弦月,這時候日落正好在觀測者的正南,就是我們這個時候看月亮,在日落的時候,正好在我們觀看月亮的正南方。這就是從初一過了五、六天,到初五、初六、初七,這時候正好是上弦月。再過七天之後,上弦月逐漸圓滿,到農曆十五前後,便出現了滿月。十五滿月的時候叫做“望”,初一黑月的時候叫做“朔”。
再往下,就是滿月之後,月亮的西半邊,就開始逐漸的虧損。再過七天之後,這時候的月亮叫下弦月,會看到明暗各半的月亮,這時候是東半邊亮。上弦月是西半邊亮,下弦月的是東半邊亮。下弦月一般是由半夜升起,黎明的時候掛在東邊的天空中。從下弦月往後,月亮會越來越小,持續的虧損。最後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的殘月。
新月和殘月是不一樣的。新月的樣子像蛾眉一樣凸向日落的方向,它在傍晚西部的天空,每個月初一、初二、初三的時候會看到。每個月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的時候,看到的月亮是在東方的天空,而且是在黎明前掛在那,這時候的月亮叫殘月。因為月球和地球、太陽三者關係當中,它是逐步的靠近太陽,所以明亮的地方越來越少。然後再轉到農曆初一的月亮,月象就全部變黑了,這時候,“朔”又來臨。
這是中國古人講“朔”和“望”的規律,叫做“朔望規律”,也就是一個月一個週期。所以每個月按農曆講,一般都是三十天左右。按照天文曆法講,每個月是二十九天半。所以農曆經常會有閏月。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二個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缺幾天。這就需要有的年份增加一個月。這樣天文曆法才能全都對上,這就是中國的農曆。
農曆的一個很重要參考標準。我剛才為什麼要補充這一塊?就是希望大家學習二十四節氣的時候,順便把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中國古人的認知、思維模式都要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認知。這樣大家在談論,比如太陽、太陰,就知道太陰是月亮。比如“朔”和“望”,就知道朔是初一,望是十五。再比如上弦月和下弦月,就知道這是初七和二十三。一下就明白了這四個節點。所以黑月到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黑月,這正好是把一個月平均分成四份。
再往下細講,就是以前講《黃帝內經》的時候,講到七日節律,因為一個月是二十八天左右,二十九天半除以四,正好是七天左右,所以人體是七天一個迴圈。
東漢名醫張仲景,中醫界尊稱為“醫聖”。他在《傷寒論》裡講:“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這講的都是七日節律,就是七天一個迴圈。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還提到了十四日節律、二十一日節律、二十八日節律。這些內容講的都是節律問題,講的是“天人相應”的問題。今天就不在這裡詳細展開,因為我剛才講到農曆,就穿插了這一段,希望大家在聽我講解立夏的時候,要有一個這樣的概念,順便掌握這些知識。
立夏三候
因此在立夏的時候,中國的南、北方氣候差異大,但是從天文學來講已經進入夏季。夏季一共有三個有物候,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1)初候螻蟈鳴
初候螻蟈鳴。螻蟈又名螻蛄、石鼠、土狗。它是居住在穴裡的小蟲,在鄉下就能見到。這種小蟲經常在夜間活動。立夏正好是它的活躍期。經常會伴隨著螻蛄的鳴叫聲。聽到這個叫聲,就知道夏天已經來臨。
(2)二候蚯蚓出
一個候5天,第二候就第10天的時候。第二候蚯蚓出。蚯蚓喜歡潮溼陰暗的環境,也特別喜歡溫暖的天氣。立夏之後,氣溫逐漸上升。這時候對蚯蚓非常適宜,它就開始出來,翻土的時候就能翻出蚯蚓來。
(3)三候王瓜生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是一種蔓生植物。它在農曆四月生苗,農曆五月開黃花,農曆七、八月份的時候果實成熟。它又叫土瓜。立夏正好是王瓜生長蔓延最茂盛的時候。這是立夏節氣的三種物候。
立夏農諺
傳統文化關於夏的論述
夏配的是南方。所以古人把夏季配位於南方。“夏人”指的是南方人。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記載:“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立,建始也。”立就是建始的意思。“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夏”和“假”又合在一起,“假”是什麼意思,就是假借、假大的意思。“假”有不是真實的,不是本質的一種含義。如果按熱脹冷縮來理解夏天萬物生長的這種膨脹的意思叫做“假”,也叫“大”,也叫“假大”。所以“夏”也有“大”的意思。
“夏”這個字在羌族的語言系統,或者在藏族的語言系統當中,都有強大和偉大的含義。春秋時代的中國人說:“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說文解字》裡講:“夏,中國之人也。”中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又稱為“華夏”,“華夏”就是從這兒來的。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概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夏季的養生
下面重點講夏季的養生。《黃帝內經》講:“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這時候整個天地之間的氣都開始往地表上來,陽氣已經完全湧現到地表,這個時候整個大地是一派繁茂之景象。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出現了最繁茂的狀態。人體的表面毛髮都打開了,氣血特別充盛,然後出汗,熱氣都往外走。
(1)夜臥早起
具體來講,我們應該怎麼來配合立夏節做一些養生?這個時候生活要有規律,“夜臥早起”講的就是可能這個時候睡的早,睡不著,可以稍微晚點兒睡,比如到晚上十一點。白天的時候要早起,大概五、六點鐘天就亮了,這個時候要配合大自然的規律。
(2)午休
還有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午休。到了夏天,我建議大家一定要有午休的習慣。因為夏季的氣是往外散的,散了一上午之後,中午的時候正好是午時,應該收一收,讓心神安定。午休30分鐘,醒來之後再繼續工作,你就會感覺到完全不一樣,精氣神都好了。這就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晚上十一點睡覺,早上五、六點醒來,才睡七個小時,中午需要補一個覺,就是要午休。午休可以養心,讓心臟特別好。
(3)飲食衛生
夏季也是很多傳染病高發的時節,因此在夏天,一定要注意生活衛生,不要吃不乾淨的食物。為什麼這時候吃這些食物容易拉肚子?我之前講過,因為這個時候陽氣已經湧到身體表面了,臟腑脾胃這時候都偏涼偏寒,要是吃不乾淨的食物,傷了脾胃就容易引起腹瀉。
(4)夏季茶飲
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民間有一句諺語“紅補血,苦養心,喝粥喝水防打盹。”紅指的就是紅顏色的食品,比如大棗,大棗就能補養心血。苦養心,苦是什麼?比如苦瓜、荷葉、苦菜。這些為什麼叫養心?其實它主要的功能是苦能瀉心火。所以這時候可以喝一些茶,喝一些植物泡的茶,比如苦瓜茶、荷葉茶,還可以用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比如苦瓜、桑葉、菊花、金銀花,這些都可以清火瀉熱,再配上生甘草調一調味道,生甘草還可以清熱、健脾、調和諸藥。苦瀉火,瀉心中之邪火,苦又能養心。這就是《黃帝內經》裡的“苦入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5)夏季飲食建議
(6)夏季情志的調攝
這個時候對於精神的保養也很重要,《黃帝內經》講的一定要“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意思就是要讓你的心情寧靜、舒暢、安閒、開心。但是一定要切忌暴怒暴喜。突然生氣,突然特別高興都不好,尤其是老年人。而且要戒躁戒怒,不要煩躁,不要發怒,讓心情平和。這個時候心情不穩定的話,血壓很容易升高,心律失常、頭暈目眩這些情況很容易出現,這就容易得病。所以心情的保養在夏天也極其重要。
【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立夏時節”】(更多精彩,下一節氣再見)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鍼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
1 #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