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人氣急敗壞的時候,會引用孔子的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來罵女人,然後又故作大方地說上一句:不和女人一般見識,好像自己很有氣度一樣。

而很多的女同胞聽到這句話之後大概也會被激怒,於是一場激烈的罵戰在所難免。

甚至網上有許多人以此攻擊孔子貶低女性,對孔子口誅筆伐。

比如,近日我就看到有人引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她說她最恨孔子那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她要親自去曲阜孔墓前問孔子,你是野合而生,卻說什麼“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你並未見過父親,到哪裡去觀去孝?你是由母親獨自辛苦撫養成人,是女子生你養你,將你教成了聖人,你可曾觀過母志母行?孟子尚且留下孟母三遷的千古賢名,翻遍史籍,卻不見個字道及你的母親。你將妻兒丟在家中,自己周遊列國,處處不得志,喪家犬般,又何曾養過女子?

實際上,這種人和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罵女人的人一樣。

如果不是壞,就是讀書太少,吃了沒文化的虧。

在科舉制廢除之後,四書五經都被扔進了垃圾桶。

除了專業的文人學者,鮮少有人再潛心去閱讀學習這些中國傳統的經典著作。

至多是在課本上偶爾出現的一些選段,或是從網上或者別人的口裡聽到一些隻言片語。

於是乎,很多名句越來越偏離了本意。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當中的“唯”,在漢語中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只有”的意思,而是一個簡單的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同理,“女子”與“小人”也不是今天大眾所理解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孔子周遊列國,一生都致力於向諸侯兜售自己的儒家學說。

每到一國,孔子都會帶著弟子游說國君和他國中的重臣。

孔子的這句話,完整表述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聯絡上下文的語境以及孔子對話的物件,“女子”應是指國君身邊的“臣妾”,也可以引申為國君所寵幸的身邊人;“小人”則是沒有經過“修身”,達不到君子之道要求的人。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要求。

《大學》裡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而在古代,尤其是孔子所處的春秋及此前的時代,沒有讀書“修身”的人是不能做官的,身份地位都比較低,所以“小人”又指古代地位低下的男人。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喜歡看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平民在官員面前都會自稱“小人”,而稱呼對方為“大人”。

難道你會認為他們是在說自己人品卑劣,無恥下流嗎?

當然不會。

所以,孔子的這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並不是在罵人,而是陳述事實:

國君寵信的身邊人以及那些沒有修身地位低下的人很難相處。

而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後兩句,其實是對前面一句的解釋。

為什麼說“女子與小人”難以與之相處?

因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親近的話,他們會舉止不遜;一旦疏遠,又會招來他們的怨恨。

所以,讀過孔子完整的這一句話,還會有人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來罵女人嗎?

而女性也不會再拿這句話批判孔子不尊重女性了吧!

至於前面所說的,“孔子是野合而生,沒有見過父親,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卻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是對母親的不孝”,更是無稽之談。

這一段話,是《清明上河圖密碼》書中的女子朱克柔遭遇不平之後說的,這是她的人設需要。

而所謂的孔子“野合而生”,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孔子出生後,他的父親叔梁紇就死了。

孔子由母親養大是沒錯,但他並沒有如人指責的那樣不尊重母親,而是恪守禮儀,對母親盡孝,服喪。在查清父親的墓地之後,就把母親的靈柩送去與之合葬。

我們不能因為孟子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深入人心,就非要強求孔子和母親也有類似的母慈子孝的故事流傳。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總不能現編一個故事吧?

孟子自己說過:“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如果孔子不尊重女性,不孝敬母親,孟子又怎麼會如此推崇他呢?

所以,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並沒有任何貶低女性,不尊重女性的意思。

用這句話罵女人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如果是蠢,可以原諒,只怪你讀書太少,不知道後兩句,不懂孔子的本意;

如果是壞,那就是故意帶節奏,缺了德的!一定要遠離這種人。

1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元宵情濃:如果我愛你,而你也正巧愛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