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為了各自的目的,都有很多技巧,這些技巧,早已被道家看破說穿。比如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先與後取,直至今天仍然是人們常用的技巧之一,例如為求別人幫忙,不是先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先給別人一點好處或禮物,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別人就不好拒絕了。這種例子,當然是先與後取最低層次的運用。列子對此則有更深的理解。他曾前往齊國,可是走到半路就返回來了。這時他遇到友人伯昏瞀人。伯昏問他:“怎麼回來了?”列子說:
“我心驚不已。”伯昏問:“為什麼心驚?”列子說:“半路上我到一家酒店吃飯,進門人家就請我喝了五杯酒。”伯昏瞀人說:“這算什麼,你究竟為何而心驚?”
列子說:“從這五杯酒,讓我懂得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內心不能超脫坦然,外表上就會顯得十分矜飾做作。以這種矜飾做作的態度對人,人們就會對你表示尊敬,但這樣一來,就是災禍將至的根源。你想,幾杯水酒,不過是一點微薄的東西,以此開店做生意,其利潤甚薄,但店主送你幾杯酒,是有其目的的。他不過是想讓你在他店裡多吃一點,讓他多賺一點而已。由此我就想到,如果我到齊國去見齊王,他必定也會對我十分尊敬,但在這個尊敬之後,就是他對我的各種要求,讓我為他治國,為他外交,為他稱霸而奔波。若我做得不好,就有種種懲罰,原先尊敬將蕩然無存。這不是災禍又是什麼?這就是我心驚的原因。”
伯昏瞀人說:“善哉!你很會思考。如果你能以這種心態自處,默然自適而不自顯耀,則別人都將保護你,而你也就無災禍了。”
過了不久,伯昏瞀人又來看望列子,剛走到他家門口,就見到門口堆滿了客人的鞋子。伯昏瞀人拄著柺杖站了一會兒,一句話不說就離開了。這時,有人看到伯昏瞀人來了而不進門,便來告訴列子,列子來不及穿鞋子,光著腳跑出來,追上伯昏瞀人,問道:“先生既然來了,為何不有所教誨就走?”
伯昏說:“算了吧!我還說什麼呢?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別人都將保護你,果然如此。不是你能讓別人來保護你,而是你不能不讓別人保護你。你是用什麼道術迷惑了這些人?先用恩惠施予別人,則別人心裡必受感動,並進而使他們的身體也要做出相應的行動。但是,靠恩惠吸引來的這些人與你交往相處,對你沒有任何的教益。他們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言談舉止,都甚無聊庸俗。這對你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如此下去,你們這些人誰都不能悟道,看起來無禍,其實正是最大的災禍。”
先與後取,是以利聚人,然後就是以利求人,這樣下去,人與人的關係,就是純粹的利益關係。這樣的人際關係,看起來相互得利,但這只是暫時的,一旦利益不同,則出爾反爾,朋友就成了對手,甚至是謀害自己的敵人,這種事例難道還罕見嗎?所以,從大道的角度看,不能以利益作為與人交往的基礎。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又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則聖人所給與別人的,不是物利,而是大道,以道與人聚人,自己才能愈來愈多,愈來愈有。從治國的角度講,這是以道引導民眾。從修身的角度講,這是以道處理人際關係。所以古人又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飴”,前者是以道相交,後者是以利相交,最終的結果則正好相反,君子之間的情誼越來越深厚,小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甚至反目成仇。孰優孰劣,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