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其實《道德經》講為政之道多一些,但對於個人修為來說, 道理也是相通的。

慾望與純真,貪婪與節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能把它平衡到一箇中庸的狀態,是為高人。

在《道德經》的第三章中,是這麼講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可謂是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具體來看,他談了下面三個問題:

01、儘量不要做易勾起慾望的事

老子在此處並沒有否定慾望的存在,他分析了慾望產生的原因,慾望並非無緣無故發端而起,它都是因某事或者某個外界的事物而誘發出來的。

人們為什麼崇尚賢能之人?這也是一種慾望,偷盜之人的慾望在於,總有珍寶在誘惑他,而有人炫耀引發慾望的財物,看到的人便會在內心產生一種迷亂的感覺。

老子是站在更高的層面看世界的,他的很多想法我們未必能做到,比如不崇尚賢能之人,就能避免人人為爭當賢人而產生爭亂的局面。老子曾經與孔子見面,針對孔子四處推廣自己的學說而碰壁的情況,他當時就勸孔子莫要強力為之,當以順其自然為可取之道,這是他們二者的區別之處。

老子描述的是一種理想狀態,即便達不到,也可以朝那個方向去靠,至少他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

常言說“眼不見心不煩”,我們姑且把老子的思路理解成這樣一句話,生活中,儘量遠離那些容易引起自己過多欲望的事物,讓自己迴歸一份內心的寧靜。

02、保持一份內心的純真和樸實,淳樸即幸福

少一些慾望,不等於基本的慾望也需要被關閉,這是不會的。在自己所需的範圍內,讓身心的需求有一個適度的滿足和平衡,知道是什麼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守住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底線,表面看似乎缺失了什麼,其實你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空間。

少欲即快樂,簡單即幸福,你的溫飽要滿足吧,你的基本的安全感、自我實現感、價值感、榮譽感、被愛的感覺等等,都需要一個適度的滿足。

但是除此之外的比如過多的貪婪和奢求,對名利的無止境的追逐,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為普通人來說,也談不上對於“名”的追求,但是“利”的追求,卻是可以經常接觸到的,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複雜的狀況,人的關係,嫉妒與排斥,爭搶與矛盾,都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簡單一些,貪念少一些,純真多一些,你會發現,煩惱也減少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也有了答案,你不會再被自己羈絆了。

若你是一個喜歡讀歷史的人,你會發現古代的權力之爭,很多都是慾望太多,不滿足於自己的位置,總有非分之想,所以得不到的時候,便生出許多失意之苦,甚至於身敗名裂,追悔莫及。

淡泊是智,也是福。

03、“無為”多一些,你也就“順”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依據自然固有的規律去做事。

我們常說得“順其自然”,既簡單也不簡單,道理深得很。

“順其自然”之後,再加一句的話,應是“自然而順”,這裡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就讓事情以自然的狀態去發展,含有被動的成分,第二是依據自然之理去調整自己的作為,含有主動的成分。

其實“順”這個字,也是簡單而深刻。我們跟別人交談,與別人一起做事,怎麼才能順呢?依著別人的意思,儘量不和他爭,這不就是順著他嗎?順著別人,順著對方,一開始是順著外界,你得服從外界,後來發現,你自己也順了。

當把這個“別人”換成“自然”時,“順著別人”換成“順著自然”,一開始你覺得很彆扭,不習慣,想改變,想繼續便會執拗的從前的自己,但是你忍一忍,你會發現,你順了,順其自然了,你自己也真的順了。

聽起來似乎很繞口,簡單說就是,讓別人順著你,是初級的順,你順著別人,是中級的順,順著自然之道,是大大的順。

所以無為而治之道,就是順其自然之道,而到底什麼是道?老子其實也給出了一個具體的事物:水。

“水”具有道的特徵,最接近於道,“水”其實也挺“順”的。

遇到障礙,就躲就繞,遇到高地,就蓄勢以待,遇到低窪,就填充,以環境之變為變,不拘泥自己,其實就是順著環境,不跟環境硬頂,而最後,“水”把自己想實現的都實現了,它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字一詩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