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說: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憑空揣測、不主觀武斷、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我們捫心自問,自己身上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有些,甚至一個也不少?
首先看“意”,“憑空揣測”。沒有任何依據地去揣測一件事、一個人,這樣絕對是不準確的,也容易弄巧成拙。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搞清楚情況,才不會憑空揣測,這樣作出的判斷、決定才能準確。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敵我的實力、意圖都掌握,就能有效地制定應對敵人的戰略、戰術,一味地憑空揣測敵人,最終只能落得軍敗身死的結局。
再看“固”,“拘泥固執”。老百姓的話叫“認死理兒”,我們這邊叫“瞎驢只記一條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學會靈活變通。《韓非子》中有一則寓言,叫“鄭人買履”。說從前有個鄭國人計劃到集市買一雙鞋,他先在家裡用一個布條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再去集市買鞋。鄭人到了集市賣鞋的攤位,看上了一雙鞋,然後摸口袋準備給老闆看自己量好的尺碼,結果落在了家裡。鄭人急忙對老闆說:“不好意思,我忘記了鞋子的尺碼,我得回家一趟。這雙鞋子不要賣給別人,我去去就來。”老闆聽了鄭人的話覺得很好笑,說:“鞋子大小合不合腳,你試試不就知道了嗎,何必再回家找尺碼?”鄭人說:“不行,我只相信我自己量的尺碼,我要回家拿。”說完匆匆離去,等鄭人回家拿上尺碼,再跑到集市,這時集市已經散場了,鄭人只好悻悻離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拘泥固執是做人做事的大敵,要學會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的處事,才能遊刃有餘。
最後看“我”,“自以為是”。這是一種驕傲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做任何事情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長此以往即會出問題也會被別人疏遠。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自以為非”,先假定自己的判斷不是最好的,態度上要謙虛,然後聽聽別人的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絕不是空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我們善於認識自己的問題,糾正它,這不就是進步嗎?《論語》中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卻是人性中的劣根,我們需要逐步地拔出她們,為人為己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