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心學故事

王陽明的學生徐愛,聽了先生講的知行合一,覺得深受啟發,但細想生活中好像不是這樣的,知和行是可以分開的呀。於是就問先生:現在所有人都知道,應該孝順父親,關愛兄弟,但是實際上不孝順父親,兄弟感情不好的也多的是。那知和行分明就是兩件事啊。

王陽明搖了搖頭:徐愛啊,你自己的想法已經帶跑偏啦,考慮的不是知行的本體。事實上,哪有知而不行的人呢,所謂知而不行只是還未知。

光這麼講,徐愛也不容易明白,接著王陽明引用了《大學》中對知行的描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人見到美色自然喜歡,而不是說,啊美色,我要去喜歡;人也是一聞到腐臭就自然厭惡了,而不是說,好臭,不想聞。

所以,徐愛,你看看,如果說一個人孝順,那這個人一定在做孝順的事了,否則你不會有這樣的認識。你所說的不孝不悌的人,就是不知孝、不知悌的人。

談古及今

今天我們的教育,知和行還是分離的。老師說遲到不好,卻

沒有講清楚為什麼遲到不好,學生上課說話被扔粉筆頭,也沒有誰告訴他開小差有什麼影響。常聽到的是影響了其他同學了,破壞了教室秩序了。那小朋友心裡就會想:跟我有什麼關係,影響就影響了吧。

老師不會跟大家講明白:由於破窗效應的存在,一個人講話,會帶動其他人講話,影響整個教室的課堂效率。那為什麼要殺雞儆猴呢,因為邊際收益最大啊,只要把第一個小問題按住,後面就不會整個教室大亂了。

教育上要達到知行合一有一種很好的方法——教學設計改革

之前有一個大山裡的小學,當地也是個貧困鄉,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體,設計一個任務,就是立足當地的地理條件,想辦法改變當地的經濟狀況。

小朋友當然有熱情,因為和自己的關係非常緊密。有了動力還不夠,激情如果碰到冷水,一澆就滅。解決問題的工具,老師同步在教學,這中間需要學習的還挺多:數學、語文、溝通、團隊合作、方案製作、資訊檢索等等。孩子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展現了各自的天賦,有的精打細算,有的會砍價,有的會做板報,有的查資料尋找解決方案。

經過這種任務式的教育,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知道了“知”是怎麼“行”的,在這片知識領域,他們就達到了知行合一。

在這個案例中,值得學習的有兩點,這兩點可以指導自我學習和實踐:

一是與己相關。人們不會在意自己在網上的言論是否傷及無辜,只會關心自己是否宣洩了正義感和負面情緒。不會在意村幹部選了誰,但一定會關心自己的物件怎麼選才好。

二是以用導學。任務式的學習必然是主動的學習,漫無目的地學習英語很難有成果。而如果目標是要達到與外國人正常交流的境界,那就會綜合地提高英語能力,而不只是應付考試。

今天結合王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講解,談了談當下的教育。最後提出了自我提高的兩點TIPS。

終身成長,心若向陽。

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雷峰塔倒了沒有白娘子,只有幾條蛇,裡面讓考古人員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