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慾望是人的天性,是人生而就有的,因為人要生存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這是每個人都不可能迴避的問題,就連孔子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慾望人人都有,這是人性,但並不能因此就說所有的慾望都是正當的。

慾望分兩種,一種是人的正常的慾望,這種慾望可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發展基本需要,比如說衣食住行,吃飯穿暖,有房可以遮風避雨;另一種慾望是非分之想,這種慾望與衣食住行有關,但超出了一個人本身的生活條件,為了滿足這些慾望透過非正當的手段獲得。

由此得出,判斷一個人的慾望是否正當,它必須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這個慾望是否在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有沒有超出正常的界限;另一個是為了滿足慾望所採取的手段是否正當。

有慾望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為了滿足慾望而不擇手段,為達到目的,有的人對權勢巴結奉迎,做人毫無骨氣,毫無下線,在有求的人面前永遠是沒有脊樑骨的,挺不起腰板的,一副奴才相;有的人做事不義,損害他人的利益,甚至對他人造成傷害;有的人出賣組織或者國家的秘密,不惜做走狗漢奸。

人的墮落往往是從慾望開始的。有慾望就會有貪心,總想得到更多更多,而有慾望不見得有滿足慾望的正常條件,必然慾壑難填,終會做出不正當的事來。

清代名臣林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查禁鴉片時期,寫在自己的府衙的一副對聯的下聯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慾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慾望,才能達到剛強的境界。林則徐用此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高山那樣挺立而剛正不阿。正是他沒有私心雜念,在國家危難之時才敢挺身而出,在禁毒時不畏兇險,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不懼怕列強的囂張氣焰,為了民族大義,銷燬鴉片。

林則徐說的“無慾”不是指人不應該有慾望,而是官員不應該有私慾,對於一般的人來說不應該有不正當的慾望。無欲則剛的人,清貧自守,不會為了慾望而失去原則,也不會被武力所征服,賣主求榮,敢於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林則徐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當了官後,能做到大公無私,做事就才能堅持原則,辦事公道正派,不徇私情,不貪贓枉法。

慾望要適可而止。《史記》上說:“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思是,有慾望而不知道適可而止,原來擁有的也會失去;有所得而不懂得知足,原來有的也會失去。

這是段話遊說之士蔡澤對秦國宰相應侯范雎說的話。秦昭王五十二年,范雎因攻打趙國久攻不下而失意,蔡澤就勸說他見好就收,退出相位,這樣還可“長為應侯,世世稱孤”,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捨不得相位,必定會招來禍終。范雎自己則稱病重請求退出相位,將蔡澤推薦給秦昭王,秦昭王就免了范雎。

如果有了慾望,心有所圖,處理政務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首先考慮到的是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如果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在處理時就難免會有偏私,很難做到清正廉潔。

朱元璋:“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人的慾望不除去,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最終是粉身碎骨。

那些落馬的官員事後懺悔常說,自己是被別有用心的人拉下水的,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還是慾望惹的禍。有有官員有慾望,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透過滿足不正當的慾望來賄賂他,被拉下水。慾望是他被挾持的軟肋,說話不硬氣,最終任人擺佈。

孔子也說無欲則剛,他所說的“無慾”,不同於道家的無慾無求,不同於佛教的四大皆空,而是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慾望,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慾望,在誘惑面前能夠把持住,做到這點就是“剛”。

“剛”是人格剛強不屈,是一種道德的力量,是一種內心的強大定力。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種大丈夫的浩然正氣,生死福禍都不能動搖。

人生而是有慾望的,如何正確地對待慾望?當一個人的慾望不能正當滿足時,要用道德的意志來節制。要修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強烈的慾望降下來,降到正常的慾望;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就有意識地不讓自己產生慾望,最好遠離那些令你迷惑的事物,不讓那些不斷疊加的慾望成為慾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原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啊,他的慾望太多,怎麼能剛毅不屈?”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何為“五代”?何為“十國”?本文讓你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