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莊子(十五)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師"從"法",意謂標準。一個人隨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了一個觀念、立場並以己之主觀 "而師之",形成了一套理論、標準,並用這套理論和標準來觀感一切,判斷一切,就是 "隨其成心而師之"。如果認為這是了不起的理論和標準,自己就是大師的話,那 "誰獨且無師乎"?哪個人的心理沒有一個標準,沒有一個大師?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對此,郭象有過一段很好的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得耳。故愚者亦師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謂短而舍其所謂長也"。"成"謂成心,"不成" 謂未成心,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主觀與客觀。站在自己的角度並以自己的主觀標準衡量對錯、判斷是非,這種觀點上的自取,叫做 "而心自取者"。"愚者與有焉",越愚笨的人,越自以為是,常固執己見,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未成乎心",沒有成心 "而有是非",也就是不帶有個人主觀,絕對客觀地看一切的事物,看一切的現象,就是 "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明明今日剛到越國,為什麼不說今日到,而說以前就到了?坐地日行八萬裡,地球自轉,我們東半球的人每天都可以去西半球轉一圈。莊子的這一觀點對佛家的影響也很大。佛家有 "物不遷" 一說,"江河競注而不流" 就是 "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的發揮。

物理萬變不離其宗,形而下的永珍在動,這個動的現象就是形而下的是非,只不過這個是非摻雜了人的思想感情,是因人而產生的是非觀。這個是非的是與不是,非與不非,都是師心自用。而形而上的那個是非卻不曾動過,你可以說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你也可以說非,因為這個道或這個無何有之鄉什麼都沒有,你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它是泯除了形而下的一切是非之後,所成立的客觀規律。

"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無有"是空的。如果真的是空的,宇宙萬有是怎麼來的?"無有為有",無中生有,宇宙是這樣,生命也是這樣。但這不是唯物論中的 "無有"。唯物論中的無有是斷見,不認可現實世界和現世生命的前因後果,人死神滅,既無前世也無後世。莊子認為既然沒有前世也沒有後世,那個"無有"是怎麼變成有的,這個問題恐怕就是智慧最高的大禹王也不清楚,"吾獨且奈何哉",我們一般人又有什麼辦法弄懂呢!

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王爾德經典語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