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出”堯都】
有什麼理由認為“陶寺”是堯都?
對一些學者而言,“陶寺”的地特徵、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間傳說及古老的傳承,都指向這片土地和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些都反映“陶寺”這個地名和“陶唐氏”之間,存在不可切分的密碼基因。
關聯如下:
(1)古傳:帝堯號陶唐氏,代摯為天子,都於翼州。
(2)文獻記載:《平陽府制》、歷代《翼城縣誌》,有載堯的初封地支唐國的地理就在今翼城一節。臨汾古稱“平陽”,史書記載帝堯曾建邦於此。
(3)遺址遺蹟、民俗傳說、方言也都與“堯”有吻合之處:
① 襄汾曲沃、安澤、古縣等堯跡,比比皆是。
② 語言文字上這一地區方言稱太陽為“堯王”,發音近似“窯窩”。
④ 陶寺出土的龍盤和現在當地老百姓在清明上墳的饃饃有相似的地方。供品花饃饃上盤有一條小蛇,形似“陶寺”龍盤上的龍。
⑤ 《水經注》說堯都平陽。山西的臨汾,古稱平陽。
上述關聯,加上“陶寺”考古挖掘所展現的遺蹟遺物,考古學得出“陶寺”為“堯都”的結論,似乎也“順理成章”。
可事情遠非如此……因為古人會上演“故土重新”和“翻制”的大“戲”!
“故土重新”和“翻制”,指的是在新居地“翻制”故土“舊貌”,使其重煥生機。它帶有紀念性質,反映的是人類情感的延續。追尋“地名”、保留歷史的延續,使傳承不會因為遷居新地而中斷。
“故土重新”反映人口遷移或民族遷移新址,依然沿用舊址地名、鄉音、習慣、民俗等,使原來的“風貌”得以延續下去;反之也說明,若是古人隨意更改地名,那麼歷史會有被“割斷”的危險,使原本緊密相連的歷史文化及傳承,隨著新遷而湮滅。
故,今人所認為的“陶寺”、“平陽”、“翼州”、“唐地”,其實都是“故土重新”和“翻制”!
地名,作為中華文化的衍生品,保留著歷史文化的某些基因密碼。
一個古老的地名,不吝為一本密碼手冊,若有本事將其開啟和通閱,那麼湮沒已久的歷史文脈將會清晰“顯影”在世人面前。
地名的背後其實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息息相關,傳承下來的地名,是先人留下的重要文化資料,其蘊涵的文化資訊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地名可以作為空間範圍和時間範圍的界定標準,跟氏族相聯絡,體現出歷史、文化、社會、民族等各方面的反映。
地名的產生,反映出當時這個地名的出現、存在和延續的一些因素;地名不僅反映的是一個地理座標,它還保留著傳承的文化和歷史,故這也是文明的一種資源傳承方式。
陶寺文明是“堯”文明的傳承,是堯帝后裔遷移至晉南之後,進行“故土重新”和“翻制”的“產品”。
【“陶寺”相關地名解析】
(1)陶寺
陶,按陶唐氏理解,是從陶唐氏帝堯的姓氏而來,在此稱“陶”,有“追宗認祖”之意。
寺,《釋名》:“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應理解為“後嗣”。
《廣韻》:寺,司也。
《漢書》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
寺:本義有供奉、司、伺之意。
“陶寺”地名後面,尚有追隱之字,即“廟”,故“陶寺”又曰“陶寺廟”。
“陶寺(廟)”有如下解釋:
① “陶氏”後嗣聚居之地,即“陶氏”府庭所在地。
② 供奉/伺/司陶氏祖宗之地。
(2)平陽
長期以來,“堯都平陽”之說,缺乏科學翔實的考古資料進行實證。反之,透過考古挖掘的遺蹟、遺物可證,臨汾之“平陽”並非堯都“平陽”。
(3)翼州
古帝堯都“翼(yì)州”非本文開篇所言之“冀(jì)州”,但是冀州卻是堯都“翼州”的“翻制”。
另,唐在山西的由來,以及比比皆是的堯地名,都是“翻制”後的“產品”。
而地區方言“窯窩”、“堯窩”也可證——此地曾為“堯國”。古“國”通“角”、“窩” (已經釋過,此不再重複)。
既把這個地方稱作“國”,也就不可能是“王中”和“王方”,也就不存在它是“堯都”的可能……因為“國”在古代,指“有一方土”的諸侯。
“陶寺”當為唐帝堯之子或後裔所受封的諸侯國。
(連刊文章,未完待續……)